”岂非正是对自己一身傲骨的刻画? 苏轼甚至十分喜爱月光映落酒杯的清冷境界:“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又如《东坡》诗云: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笑傲崎岖世路,唯心底澄明。乐得自在,禅味隽永。《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在悼念亡人时写道: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境界十分清空寥落,甚至有一丝萧瑟意味,充满了回环不尽的禅思厚味。李、苏二人分别在“清”中注入“逸”和“空”的元素,造成仙境与禅境的不同,这正反映了二人在品读人生方式上的差异。大体而言,李白更以获得情的发展为归宿,苏轼 则更以获得悟的契机为归宿。2、月意象功能不同,李白月意——壮大自我,苏轼月意——透悟人生李白和苏轼都以诗词文作为自我陶写和自我展现的表达工具,都在其中留下了最接近于“我”的那个精神形象。
但二人笔下的月意象在审美功能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李白主要是壮大自我之情怀,而苏轼则主要是透悟历史与人生。所谓“壮大自我之情怀”,即是以自由抒情为主要出发点,表现出情感浓厚、襟怀阔大的抒情情怀。所谓“透悟历史与人生”,即是以明心见性、自我反省、感悟历史与人生为主要出发点,表现出品格高澹、思理深邃的抒情情怀。
对于李白,李白写月偏重于任情遨游,在诗中充分凸显自己的性情人格,展现那个独立刚大、与物同游的“我”。在《月下独酌》之一中,诗人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行乐而产生与明月“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意想。《月下独酌》之三又云: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老庄思想中“有”和“无”是一对相关概念,“有”生于“无”,“无”为最大之“有”。
李白这里正是用“无情”来表达自己情怀之至大,用“无身”表达“此身”超越形骸,获得与宇宙齐观、与天地同大的至大之身。李白在诗中喜以“弄月”来表现自己的洒脱风采,如《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 居 》云: “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云: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当然,“赊月”似更能表现李白与物相游的风采,如《送杨山人归嵩 山 》云: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云: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又喜称“花月”“秋月”,二词都直接诉诸感官享受,引发人的情感反应。如《幽州胡马客歌》云: “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