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 阻隔,在人事与天道、短暂与永恒的理趣中消释了失意与离愁。2、李白的豪放——是飘逸;苏轼的豪放——是清旷一方面,对于李白,李白性格坦率,作诗自由挥洒、笔走龙蛇,诗的内容一般都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有什么情绪变化也会立刻反映到诗里,因此他的诗有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有如孤云野鹤式的飘逸。
关于李白的飘逸风格,历来都有许多诗人和评论家进行过总结,其友任华称:“古来文章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杂言寄李白》);晚其11岁的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也说:“白也诗无敌,拱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其及。”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读李白的作品,我们总会感觉到他的这种闲逸洒脱,风格爽朗,神韵悠然,奇思络绎。譬如《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道,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为友人送行,崎岖高陡、艰险难行的旅途,被作者写的如此轻松活泼,使友人不但没有了对艰险山道的畏惧,却如寻幽探胜一般,勇往直前。
在李白的笔下,“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艰险根本不算什么,有的只是“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的美丽诱人风景。《唐宋诗醇》的编者评云.“此诗额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欲纤矣。倾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此诗虽写旅途之险峻,却能以轻快的笔调出之,气度从容,极尽潇洒飘逸之态。
另一方面,对于苏轼,如果说李白的感情可以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喷吐而出,在外部世界自由挥洒,那么苏轼更多的是用理性的眼光去观照他的所经所历,在内心深处寻找一种解脱,从而形成一种清旷适意的风格。关于苏轼的清旷,前人早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 ;叶嘉莹女士言苏轼词往往“具有一种哲理之妙悟式的发自内心襟怀方面的旷放" ;刘扬 忠先生认 为即使是 苏 轼词中的 婉约之作,也呈现“婉中有旷的特点”。
尤其是在“乌台诗案”后,作者的清旷适意在作品中的体现更加明显。让我们看一首《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