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无论是否尊重,都得先迎奉永历帝到贵州。且永历帝此时也没有拒绝大西军的资本了。于是,大西军余部与永历政权也就展开了合作。前面说了,永历帝与大西军合作前,已经是光杆司令了。他与大西军,名义上合作,实际上是寻求庇护。所以合作不久后,孙可望就派人请封,要求永历帝正式封他为秦王。孙可望的这个请封,其实很合理。
因为在与永历帝合作前,孙可望与李定国,就已经自立为王了。大西军平时都是以“国主”称呼孙可望。合作前是“一国之主”,合作后,如果连王爷都不是。孙可望还怎么带兵?大西军的将士会怎么想?然而永历帝身边的人大臣在一番讨论后,认为明朝没有封异姓为亲王的先例,竟然直接拒绝孙可望的请求,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这简直是作大死!从这件小事上就不难看出,南明灭亡,真不是清军有多能打。
而是南明内部实在是太过于腐朽了,完全不懂变通。大明养士276年,只是养出了一群废材。相比之下,多尔衮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敢连封几十个侯爵、公爵,一个王爵,借此收买人心。这才是干大事的人!后来,经过一番折腾(孙可望派人杀了三十几个反对他封王的大臣),孙可望被永历帝正式封为秦王。借着封王的春风,孙可望提出了一个三路北伐中原的方案,并派人联络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的领袖李来亨,共同北伐。
1652年,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大西军的北伐正式开始。李定国率部,两蹶名王,接连收复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这是继1648年后,南明抗清的又一个巅峰。但在李定国节节胜利的同时,孙可望却感到不高兴了。他对李定国很是嫉妒。屡屡设计坑李定国。这一来二去的,两人关系破裂。后来,李定国兵出广东,两次失利。孙可望经营湖南,被清军击败。
外战不利,内部又有矛盾。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剧情了——内战。1657年,孙可望亲率十万大军向李定国发动进攻。李定国当时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孙可望的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弃军投奔了李定国。于是孙可望惨遭大败,仅率50余骑逃走。之后,无处可去的孙可望投降清军,成为一个光荣而且高效的带路党,并将西南的底细和盘托出,告诉了清军。
得知大西军的底细后,清军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云贵。而在清军出征前,孙可望连写多封招降信,为清朝立下大功。1658年,清军多路出击,捷报不断。原大西军部众被迫缩入云南。等到所有人都回到昆明后,永历帝召集群臣开会,商议下一步行动。讲官刘范首先发言,他主张杀回巴蜀,依靠夔东十三家,经营陕洛地区。李定国主张杀回湖南,若不胜,再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