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张辅让安南畏惧,也让朱棣疑虑。1415年,宦官马骐上书:张辅私取壮勇为围子手营的士兵,有异心。那还了得?朱棣将张辅召回了京师,另改派官员代守交趾。优秀的武将被怀疑,优秀的文官也难逃监视。黄福,原是工部尚书,因为被弹劾,被派来了安南。黄福颇有政治才能,“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并制止宦官马骐的一些胡作非为之举。
结果,马骐又诬黄福“有异志”。黄福还是被调走了。黄福离开时,交趾人号哭相送,依依不舍。后来,交趾实在稳不住了,朝廷又派黄福回交趾,结果被敌人抓了起来。敌人拜服哭泣:你是我们的父母,你不走,我们也到不了这里!而安南军首领黎利也叹息:大明派遣官吏治理交趾,如果人人都如黄尚书,我怎能造反呢?良吏为排挤,贪墨之辈却在此得意。
排挤张辅、黄服的宦官马骐,在交趾胡作非为,屡屡促起反叛。原本,朱棣为了安抚交趾,下令除粮税外,一切停征!可是,马骐却擅自强行征派大量当地土特产,引发了激烈的反抗!以明朝的监视制度,马骐胡作非为,朱棣不可能不清楚。然而,朱棣不能容忍捕风捉影的“有异志”,却对实实在在的胡作非为不过问,其想要治理好安南显然是不可能了。
高昂的战争成本然治理失败,自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反抗。20余年间,反抗此起彼伏,越搞越大。朱棣数次派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征讨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早在永乐九年(当时叛乱规模还不大),就从广东运粮万石到交趾。而随着张辅被调回京师,明军的指挥能力也急剧下降,到永乐后期,征战屡屡大败,加之反明者越来越多,黎利的势力发展得很快。
凭大明的国力,要消灭眼前的叛军或许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想彻底安定安南,则看不到希望。转向的大明朱棣时期,五征漠北,南平安南,迁都北京等大攻城耗费了巨大国力,引发了一些农民起义。因此,朱棣去世后,帝国的继承人开始了“战略收缩”。对漠北的大举进攻,“下西洋”等耗资较大的项目都停了下来。显然,对交趾无休止的用兵也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了。
因“颜面”而起的战争,以“颜面”而结束此时,黎利传来一条消息:陈氏后人找到了,希望您能再立陈氏后人为安南王。这则消息,给明宣宗结束战争留了一个台阶。大明对安南用兵的借口,不就是要立陈氏后人吗?大明将安南纳入版图的借口,不正是陈氏后人已经被杀绝吗?现在陈氏后人找到了,大明“得偿所愿”了,可以“胜利班师”了。
明宣宗与杨士奇、杨荣商议后,决心结束战争。宣德二年,朝廷下诏:内外镇守、三司、卫所、府、州、县文武吏士,携家来归。明正式撤出了安南。此后,安南继续朝贡,与明保持了宗藩关系。总的来说,直接统治安南,并不符合明帝国的利益。朱棣对安南用兵,更多是出于国威、颜面的原因,而非出于实际利益或者威胁。因此,仅仅20余年后,明宣宗重新拿起《皇明祖训》,中止对安南的直接统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