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而不诛,兵则奚用!”这是真激怒了永乐大帝!这也说明:朱棣对安南的政策,颇具随意性,无论是对王的承认,还是用兵的决定,都不是出于长期的战略考量,更多是出于颜面、情绪。矛盾心理出兵讨伐安南前,朱棣罕见的“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永乐四年,征安南军将领选择好,准备出发。秋七月,朱棣下诏:此次征伐只问罪黎氏父子,“罪人既得,立陈氏子孙贤者”。
这,还是要陈氏子孙统治安南。然而,八月,朱棣又对朱能说:安南原本是中国的郡县,只是五代十国时由于内乱不休,丢掉了。宋、元曾讨伐过他,但都没有成功。现在,黎氏父子不顺天命,祝你成功!这,就是强调安南为古代中国郡县,只是因内乱而丢弃了,现在应该视机会拿回来!当然,朱棣通篇只是暗示,没有明确表态。两则表态,表明了朱棣的矛盾心理:既想要将安南纳入版图,以成丰功伟绩,但又不是“志在必得”,颇有“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意思。
麻利的征伐与蹩脚的治理讨伐安南,朱棣选定的是靖难功臣朱能、张辅,朱能去世后又由张辅指挥。靖难功臣打仗是真没得说,出兵后,一波猛打猛冲猛追,顺利解决黎氏,取得全胜。军能战,民心似乎也可用。永乐五年,征安南取胜后,安南地区的耆老1120多人,一起上书,表示:陈氏已经被黎氏杀光了,安南本中国地,请内附,与中国各郡相同!朱棣遂顺应民意,重新在安南设置交趾三司及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使安南成为明的省级行政辖区。
征伐的过程是很顺利的,然而,治理却很蹩脚。设立了行政机构,自然需要大量官吏来进行治理。可是,一般人也不愿意跑到交趾去做官呀!因此,治理安南的官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少部分是从中原“谪安南”的,因犯事被发配过去的。绝大部分是两广、云南等地的贡生。如果在内地,这些贡生要再进行考试,中举后还要再考察,才可能任官。
而今,这些毫无政治经验的人被拉到交趾,做起了父母官。这些人“不知抚字,理刑不明律意。”不具备处理复杂行政问题的能力。交趾毕竟是新入版图之地,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很大,这些缺乏政治经验、行政才干的官吏显然不具备治理好该地的能力。朱棣的疑心尽管中下级官吏素质堪忧,但原本朱棣派去的高级官吏素质是非常高的。张辅,是最杰出的将领;黄福,是顶级政治人才。
可是,造反起家的朱棣,也担心顶级人才造反,颇有疑心。张辅曾四至交趾,“凡三擒伪王,威震西南”。因此,一段时间内,安南虽时有反叛,但都在张辅的打击下被迅速消灭。张辅一去,事情搞定,张辅一走,叛乱又起。因此,朱棣一度任命张辅为交趾总兵官,有让他长期驻安南的意思。后世史家常叹息:如果以张辅世守安南,则安南不会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