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随之称为“平剧”,此时已经到天津等地发展的成兆才等就把自己的剧种改定为“评剧”,以与北京的“平剧”相区别,且根据自身剧种的特点,寓“惩恶扬善”、“评古论今”之意。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评剧影片《海棠红》,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二、成兆才成兆才,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人,字捷三(又作洁三),艺名“东来顺”,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之一。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公元1874年12月20日),成兆才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有沙地4亩、草房3间,祖父成顺、父亲成永义均为给大户人家做活的长工,时无隔夜之粮,常乏蔽体之衣。
成兆才从12岁起就给本村大户人家放猪、打杂、做“小月”、打零工。成兆才少年时喜读书,但因家贫,供不起他入学,本村有一所“古槐堂”私塾,成兆才便经常从窗户眼儿里偷偷跟先生学识字,很快就学会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本,并在闲暇时以树枝代笔、沙滩为纸,练习写字,由此粗通文墨。稍长,跟村中秧歌、“莲花落”艺人学会演奏横笛、板胡、唢呐等乐器,15岁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秧歌角”,历年正月办“花会”,乡亲们都争着看他扮“妞”。
他少年有志,深感不识字很难有所作为。故多方留意,用可能的机会向一切识字的人学认字。18岁时,成兆才结婚,为养家糊口,拜莲花落艺人金开福(金长腿)为师,学唱莲花落,并参加了莲花落班“二合班”。光绪二十一年(1891),成兆才入丰润县魏庄“赵小斋班”,随二合、庆顺、义顺、义合等班首次进天津演出。是年,滦南县发生饥荒,随之又流行瘟疫,成兆才父、母相继去世,他只得弃艺还乡。
但因无法维持生活,又同族兄成兆文到喜峰口外唱莲花落行乞。未几,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染疾死去。为了生活,他同叔父成永玉又先后加入赵小斋班和乐亭县庙上村崔家班演唱莲花落,除当演员,有时还领班、当箱倌,从此成为职业莲花落艺人。由于成兆才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一名能与西路莲花落著名艺人“西来顺”相媲美的男旦,深受滦南一带乡村集镇群众的喜爱,得艺名“东来顺”。
在艺术实践中,成兆才深感对口莲花落节目单调,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和演员的艺术水平发挥。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开始编写《乌龙院》等拆出剧本,作品多为移植、改编自其他剧种,从此开始创作生涯。他编写的剧目,表现了清末农村生活,反映了农民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农村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