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一个押运的官员就说,大家把茶叶凉干,就对皇上说这是今年的新品,反正都是死。大家也只好这样做,在客栈把茶叶晒干,就去交贡品茶。接到贡品的官员不敢怠慢,留给皇上泡上茶叶送上去啦。这几天皇上吃的太油腻,胃肠也不舒服正在犯愁,太医也没有办法。听说云南的贡品茶到了,还是新品就喝啦。看到茶叶汤色如琥珀色,还有一种醇香味,皇上就喝下去啦。
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傣、哈尼、基诺、拉祜等族向皇宫进献的普洱茶称普洱贡茶。因而,须以极为考究的茶优先进贡京师。“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 云南西双版纳茶区每年清明前半个月开始采茶,历时约二个半月,所采为春茶。
广州芳村,芳村花地,早负盛名。在唐代的时候,丞相张九龄就有诗句“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描述芳村渡口的繁花似锦。到了明清时期,芳村的花卉种植已十分兴盛,花市亦应运而生;而茶叶种植业内,也涌现出了许多茶商巨子。当时,芳村花地有园林30多处,各园内都设有茶楼,茶楼建有亭台,可远眺珠江、白云山。茶楼设有曲艺、音乐的茶座供茶客品茗赏乐,每日游客来芳村赏花品茗者络绎不绝,使得芳村成为广州茶文化最活跃之地。
“普洱”为哈尼族语“水湾寨”,即有山有水的地方。这解释靠谱吗?
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市因普洱茶而出名中外。但普洱的内函解释不断搅扰着人们,一种比拟普遍的解释,“普洱”用哈尼语是“水湾寨”的意义,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局限,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符。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疆土面积最大的州市。 普洱这块土地,在唐代时,为南诏国的银生节度使管辖,称为“步日赕”;宋代时,为大理国属地,改为“步日部”。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增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元代改“步日部”为“普日部”;明代洪武年间,改“普日”为“普耳”;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普洱成为府级建制,府台驻宁洱。1913年撤普洱府,设“滇南道”,1914年更名“普洱道”,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
1926年道署迁回宁洱县。1929年撤普洱道,改设“普洱殖边督办区”。1940年改设“普洱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设“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更名“思茅专区”,2003年思茅地区改设“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下面我就从中华文化中去寻觅“普洱”名字的演化过程:普洱这地方在元代以前为蛮荒之地。
元朝是中国历代疆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元代把“步日”改为“普日”,一方面是近音,在中华文化中“普”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施明法。”《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天一统,于是定矣。”所以把“步日”改为“普日”契合时期背景。明代把“普日”改为“普耳”,或许是官方看到东汉·许慎《说文》逐个“普日无色也”,即白天黑夜一样无色昏暗。
国家使用地方名称不好,就用象形字“耳”或是读着押韵,故而把“日”改为“耳”。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即为“改土归流”。也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停止管理,从而增强中央对西南地域的统治。设置“普洱府”属于顶层设计范畴,不可能去釆用一个毫无话语权的少数民族言语的意义“水湾寨”,而必有深层含义。
当时《康熙词典》对“普”~普通、普遍、普天同庆…;“洱”~水名,沐浴、惠泽万物的意思。故把“普耳”改为“普洱”。所以古“普洱府”名字比较靠谱的诠释为“普天同庆润泽万物”、“普润万物惠泽天下”等意。今天被称为“天赐普洱”,也就很好了解了。把普洱解释为哈尼语“水湾寨”,有山有水的地方。也许最早提出的作者是哈尼族人,带有太浓的家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