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称该岛为“海宝岛”(或“海鲍岛”),又叫“浮水洲”(越南语“Phù Thủy Châu”)。1879年,英国在《中国海指南》中已根据越南发音,将该岛转译为“白龙尾(Bacht Long Vi)”(同书根据中国发音将当时广东钦州的白龙尾半岛转译为“Cape Pahklung”)。《指南》将该岛描述为一个荒岛,称只有在岛的东南面,由于地势平坦的缘故,有一些简陋的临时小屋 。
1881年,曾在1876-1877年期间为越南国王效力的法国海军军官、探险家吕推(Jules-Léon Dutreuil de Rhins)已于所绘东印度支那地图中将该岛转译为“白龙尾(Bacht Long Vi)” [10] 。其后,西方制图人员陆续接受了“白龙尾”这一转译。此时,西人也称该岛为“梅里曼岛(Merryman’s Island)” 。
1887年,清朝方面和盘踞越南的法国侵略者签订《续议界务专条》,以茶古线(即东经108度3分13秒经线)为界划分了北部湾沿岸的岛屿归属,但没有提到离岸较远的该岛。此后中国人绘制的《皇朝直省地舆全图》、《广东舆地全图》、《中华新形势图》等地图均未标出该岛;即便少数地图标出该岛,也并未划入中国界内 。1896年8月13日,清朝方面的粤海关缉私船“开办”号巡抵该岛停泊并查验渔船一艘,23日驶回海口,将巡逻情况向洋员掌控下的琼海关(今海口海关)税务司呈报。
1917年,海南文昌县人符炳挺组织几十人到该岛捕鱼。同年,海南儋县峨蔓镇龙门村的王初侬、许赞海两户人家首先在岛上居住 。1920年左右,由于岛上已经发现淡水 ,从海南儋县峨蔓镇、三都镇 及越南北圻广安(Quảng Yên)上岛落户者越来越多。1921年,法国派了一个官员上岛调查,岛内汉民向该官员上书,请求准许他们开垦该岛。
8月,该官员将报告书和岛民的上书送交上级,最后法国批准了岛民的申请,同时要求法军增强对这里的巡逻,从不定期的偶尔巡逻,升级为至少每年一次的巡逻 。同年,王引振、许运中和王藻棠等中国人携带家眷到岛内发展起来的“浮水洲村”定居 。同在本年,广东商人何瑞年开发南海西沙群岛,他给广东省政府的上书中提到“浮水洲”说:“商等当日前往查勘之时,中途经过昌江县港外海面,并发现有浮水洲荒岛一处,其位置亦在琼崖海面之西南,为来往西沙群岛必经之地,面积广阔约300余方里。
但四周浮沙甚多,惟岛面尚属平坦,半杂泥沙,中央泥石堆成高阜,出有棕树,大致与西沙群岛无异。土人名为浮水洲,曾于岛上建有昌爷古庙一所,故隶昌江县管辖。”但此“浮水洲”似乎并不是被越南称为“白龙尾”岛的这个“浮水洲” 。1931年,海南儋县峨蔓镇人蒲公才、蒲文江、陈有德等集资巨款成立公司,买了耕牛10多只到岛上垦种高粱、番薯和瓜果等,农闲时就钓捕鲍鱼和鱿鱼,在“浮水洲村”以外发展起“公司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