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年?
南明史,犹如一场闹剧。写这段历史,容易气血上头,把作者气个半死。崇祯殉国后,在史可法、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年号弘光。这个名义上由弘光帝朱由崧统治,实际由马士英等人控制的偏安小朝廷,就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弘光政权建立后,按理说,皇帝有了,朝廷秩序也恢复了。应该趁着北方混战之际,出兵北伐克复中原了吧?就算是缺兵少粮,无法出兵北伐,也应该君臣精诚团结,巩固统治基础,力图保住这剩下的江南半壁江山吧?然而,弘光政权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却立即又开始了明朝的传统技能——内斗。
具体斗啥呢?先是朝廷内部相互撕逼。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史可法,马士英排老二。为了增加自己在朝内的话语权,把史可法排挤下去。马士英推荐好友阮大铖出山。而由于阮大铖与东林党有仇,所以当听到阮大铖被启用后,东林党骨干,如钱谦益、吕大器等人,立马就不干了。他们以阮大铖曾经攀附魏忠贤为由,纷纷上奏章弹劾。当时,由于左良玉支持东林党,马士英不敢对东林党动武。
于是一时间,党争复起,在南明的朝堂之上,互骂之声不绝于耳。这场骂战持续了近一个月,直到江北四镇开始内讧,才消停下来。那么,江北四镇又因何内讧呢?这场内讧,简单地说,就是镇守徐州的高杰认为自己地盘太靠北,太不安全了。为了安全起见,他就带着人马,私自下南下,打算退到扬州驻防。这种调防,说白了就是造反。如果搁在正常时期,高杰早就人头落地了。
但南明时期,朝纲崩坏,朝廷根本约束不了已经是军阀的江北四镇。所以当高杰纵兵把扬州祸害一番后,史可法也只得同意他南迁,让高杰带兵驻防到镇江北面的瓜州,并让四镇之一的黄得功进驻仪真,监视高杰。听说移驻瓜州,高杰很高兴。但听说黄得功来监视自己,高杰又不乐意了。由于他担心黄得功会吃掉自己。于是他就半路设伏,偷袭黄得功。
差点打死黄得功。幸亏黄得功命大,侥幸逃脱,才免于一死。事后,黄得功派人到南京告状,希望朝廷能为自己做主。史可法知道后,就让马士英管管自己的部将(黄得功是马士英部将,高杰是马士英招抚的。马士英正是因为能约束江北四镇,所以才担任内阁次辅)。但马士英压根不管。那么,为什么马士英不管呢?因为马士英这时候很忙。
当时在阮大铖的倡议下,马士英搞了一个分六等定投降大顺诸臣罪的名单。把早先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大臣、将领都定义成了罪人。而因为这件事,马士英又成了众矢之的。不得不专心在朝内与政敌展开新一轮的互骂。那么马士英、阮大铖为什么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又要莫名其妙的来这一出呢?他是怕朝廷还不够乱吗?他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