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烘烤法所谓烘烤法,是指在泡茶之前,将茶叶放到炭火(注意用火安全)上或微波炉里快速烘烤一下,利用温度促使茶性苏醒。如果利用炭火烘烤,茶叶不宜离炭火太近,以免高温烧焦茶叶,烘烤时可以不停晃动茶叶,使其均匀受热,一两分钟足矣。如果利用微波炉烘烤,温度在300-500度为宜,烘烤一两分钟就可以了。这种醒茶法比较适合一些压制得不太紧的饼茶。
一些压制得太紧,体型太厚的砖茶和沱茶,不太适合这种醒茶方法,除非是撬下薄块烘烤。6.蒸茶法所谓蒸茶法,是指利用水蒸气的热度和湿度,让紧压茶散开,同时也让茶叶的茶性在高温中苏醒。这种醒茶法适合那些压制得比较紧的沱茶和砖茶(多用于沱茶醒茶)。利用这种方法醒茶需要注意的是,茶叶蒸散以后一定要快速晾干,然后收置(防潮、防跑香),每一次蒸茶的量不宜过大,以六七天的茶量为宜。
经过渥堆发酵的黑茶(普洱茶熟茶、六堡茶等)醒茶只适合使用散(撬散)茶法在黑茶中,有经过渥堆发酵的茶,比如普洱茶熟茶、六堡茶、渥堆发酵过的藏茶等等,这些茶醒茶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茶性的苏醒,也有散去茶叶中渥堆味的用意。醒这类茶叶以散(撬散)茶法为宜,闷醒、湿醒、烘烤、蒸茶等方法则不太适合,因为后几种醒茶方法并不能有效去除茶叶中的渥堆味。
写在后面的话很多人在冲泡低温保存的绿茶、黄茶时,往往会忽略醒茶这个程序,因为很多人冲泡绿茶、黄茶时多不洗茶,但是实际上,低温存放过的绿茶、黄茶照样需要醒茶,因为低温也会让茶叶的茶味和茶香休眠。有些茶友将醒茶视为古人冲泡茶叶时留下来的一种繁文缛节,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其实不然,除了常温保存的绿茶、黄茶、红茶,常温非密封散存的普洱茶、白茶、黑茶,其他所有的茶叶,在冲泡之前醒醒茶,冲泡出来的茶汤口感会更好。
茶文化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感谢头条邀请!终于看到一个好问题了,好好作答,欢迎讨论。首先,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并不是说写了两本书,做了两首诗词,就叫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百度里面的总结。翻译成白话,小到个人的吃喝拉撒睡,大到政权更迭,上天入地,发生的所有事情,产生的影响等等,这就是文化。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是文化,方言俚语是文化,风俗习惯是文化,杀猪宰羊是文化,诸如此类。其次,茶文化是对于与茶相关的所有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种茶喝茶是文化,夸茶骂茶也是文化。茶文化的形成,从人类发现茶树,品尝茶叶就开始了,中国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上到三皇五帝时期的事情,茶能解毒,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文字记载,远古时期,物质精神文明有限,没有文字记载,这传说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接下来,出生在大唐开元盛世的茶圣陆羽,遍访茶园茶山,作成了《茶经》这部茶文化历史中的重要著作,系统地对茶进行了归纳总结。大唐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没有足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和支撑,茶文化也很难得到发展。起源自唐朝的茶马互市,是吃肉喝奶的游牧民族和中原茶叶文明的一次历史性的相逢,如果说此前的茶还只是文人骚客、达官显贵的一点口舌之欲的话,茶叶对游牧民族的健康价值,以及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让茶叶成为了此后历朝历代的重要收入来源,被赋予了经济的属性。
宋朝的经济更为发达,喝茶斗茶是上至皇族下至布衣百姓的乐趣了,制茶的技艺更是突飞猛进。明朝废团改散,茶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变成了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清朝到康乾盛世,更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茶叶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状态,很多历史名茶纷纷出现。进入近现代,茶叶变得更为普及,既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又丰富了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持续至今。
咱们现在喝茶的冲泡法是如何兴起的?
朱元璋 明初,茶饼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茶饼上镏金镂银,更有雕龙画凤,称之为“龙凤团茶”,但是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点茶道随之衰落,中国的茶道因此发展到泡茶道。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
[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关于朱元璋下诏的原因,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出身穷苦的朱元璋体恤民情、节约财政;二说朱元璋不懂风雅、一介粗人。 不管历史如何评说,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