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一块红砖2.5分-4分,一件迪卡布上衣10-15元,一双球鞋7-15元,一双普通布鞋2-5元,塑料凉鞋2-5元,我记得清清楚楚,一件迪卡布学生蓝袄穿了10多年,硬是穿不烂,真结实。那时还有一种布叫小帆布,今天就叫牛仔布,贼结实,但今天却都故意搞烂叫洞洞裤。1988-1995年期间,农村大量盖新房,购家电,14寸黑白电视机400-500元1台,17-18寸700-900元1台,品牌众多,1995年以后,彩色电视机17寸-19寸在农村开始有购买3000-4500之间,轻骑摩托(60ml排量)4000多,重庆80,金城铃木,K90等都是7000-12000之间。
1988年我34元买了1块石英电子挂钟,1节1号电池跑2年,分秒不差,直到今天还在我家挂着,30多年来从没停过,也不用校表,超级的准。那年我30元买了一双皮鞋(我们叫面包鞋),穿了7-8年不坏,后来当雨鞋穿了。还花了60元买了一块机械手表,戴了1年就放着了(我不喜欢戴手表),今天仍然保存着。再后来大家就基本都经历过了。
1970年代,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绝大多数物资价格都是国营定价的,反映不出真实的物资需求价值,很多商品价格便宜不代表供应充沛,真正缓解供需矛盾的时间是1985-1995年之间,真正的经济大发展是从“要想富先修路”开始的。今天的市场物资供应是那个年代的上千万倍,品种几乎没有地域差距,价格涨了10倍-几十倍不等,吃穿住行都好了无数倍,但手里没钱这是事实。
请教大咖们:普洱茶,为什么说“喝生不喝熟”?
大家好,说茶网思思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很多刚接触普洱茶的人,其实是喝不习惯熟茶的,他们会觉得熟茶有股发酵的味道,说过分点就是一股子树叶的“腐味”,其实这些都挺正常的。因为本身熟茶就是洒水渥堆发酵制作而成,微生物在转化和发酵过程中相互交融变化,产生很多类似“腐味”的有益生菌附着在熟茶表面。茶叶内的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都会消退掉大部分,随着发酵转化成更加温润的熟茶汤。
既然熟茶如此温润,那为什么还是有人说“喝生不喝熟”?第一、针对一些茶友这样的说辞,可能是因为刚接触普洱茶,一开始就只能喝生茶,比较抵触熟茶的口感,而且这类人喝茶都比较少,胃粘膜和肠道对生茶的刺激性感受并不明显。第二、这类人只看中生茶转化过程中的巨大变化,比较青睐于生茶丰富多样的转化口感,而熟茶已经是经过发酵的茶类,本身在后期转化中的变现会更趋于平淡,寻找刺激的茶友,估计很难感受熟茶的魅力。
第三、当生茶喝多的时候,熟茶却会成为慰藉心灵的温润之药,令身体暖和舒适,叫人心情备感放松,特别是体质偏寒凉的茶友,这种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之,“喝生不喝熟”的说法并不绝对,这是按照品饮茶的年限,以及自身体质来看的,不一定就得喝生茶,存生茶,把熟茶束之高阁。生熟茶都是普洱茶不同的展现形式,各有千秋,其实高层次的人都讲究温和处世,他们大多数喝的都是熟茶。
1975年后才有了"渥堆"熟茶,怎么会存在百年熟茶?
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黑茶,有人把黑茶当熟普的卖。其实原本工艺比较接近容易混淆。同时因为黑茶自古多为边销茶,所以各地多有存货。第二晋商茶,茶叶贸易有几条古代线路,一丝绸之路,二海上欧洲线,三俄罗斯线。清朝末年俄罗斯和中国发起过一次战争,结果中国败,开放了满洲里贸易口岸。大量晋商从福建武夷山采购茶叶,压制成砖销售到俄罗斯。
其工艺还是和伏茶很像,目前喝着口感汤色偏向熟普(主要没有黑茶的金花,不然我一定说是黑茶)。我自己手上就有这样一批茶。第三做假,普洱茶价格越来越高,年份茶更是价格不能触摸。一些造假商人以此牟利,制假工艺层出不穷。最后,其实熟普工艺属于再发酵工艺。如果仔细品鉴二十年的和三十年的口味变化差异并不是很大,而且早年工艺不好,普洱熟化体系不完善用来做熟普的料都很差……所以真是那个年份的,也就喝点岁月的味道纯手打,望转发,点赞。
在农村里,七十年代的万元户和现在的百万户,哪个更有钱?
如果按货币的绝对值对比,应该是现在的一百万元价值更高些。比如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津产的红旗牌加重自行车为例,当时零售价每辆为148元(飞鸽牌的为172元),一万元可购买70辆。现在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很多,以昂贵一点的雅迪高端电自为例,其零售价每辆大约5000元,一百万元可购买200辆。如果換成购买2000元上下的,则可以购买约500辆左右。
70年代的时候,即使不在农村,能吃上肉是不是也是一件美事?
我是60后,70年代的事情基本上能记得。70年代我家每年养一头猪,长够130斤重就用小木头独轮推车,推到人民公社食品站去卖,那个年代卖头猪就是一家人的收入,一年一家人的开支就靠卖这头猪的钱。每年春节一家人买两斤肉包一顿饺子吃,再就是什么时候家里卖猪还可以割上两斤肉包一顿饺子吃,一年能吃上两顿肉饺子真的是一件美事。
生普是各种茶种工艺中最苦涩的茶叶,因为茶多酚含量最高,茶氨酸含量最低,也是因为工艺落后茶种落后,所以需要氧化(专业忽悠的就叫转化)一部分茶多酚也改变这种苦涩难以下咽的口味,记住以下几点,在古代普洱是只有生普的,因为熟普工艺七十年代才出现,所以放长时间的生普叫老生普,变不了熟普,游牧民族是拿普洱泡奶茶酥油茶的,能够掩盖苦涩味和杂味,不像现在装逼来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