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茶叶质地决定水温,茯砖茶需首先煮水至100℃,再温杯烫壶,以1:30茶水比投茶入壶,润茶、冲泡12秒(当然时长可以根据茶的新陈年限及个人口味缩延)、过滤,再倾入品茗杯中,一杯洋溢着独特菌花香气的茶便可饮用了。3.泾阳茯砖茶,可以喝出怎样的口感?以茶类比诗词,绿茶似柳词,只好江南儿女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茯砖茶堪比苏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也。
泾阳茯砖茶汤红而不浊,茶香清而不粗,茶味厚而不涩,口劲强,耐冲泡。陈年茯砖的滋味尤其醇厚,初泡入口香甜润滑,厚而不腻,回味之时味略偏酸;复添水冲泡,中期甜醇带爽,入口即化;及至冲泡后期,渐觉汤色变浅,但仍觉甜纯无杂味。正是由于其匠心制作,其独特口感,其对健康之裨益,以及丝绸之路的便利,泾阳茯砖茶得以远销四十多个国家,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深受大家的喜爱,建议大家也不妨尝试一下。
“夏九九”为什么没有“冬九九”流行?
作为一种民间的节气歌,“夏九九”比“冬九九”出现得还要早。“夏九九歌”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目前能见到的版本就是在南宋时期,陆泳《吴下田家志》中所记载的一首“夏九九”。歌中是这样写的:“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落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来虎;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生动记录了从夏至炎热到秋后渐凉的物候变化过程。由于这首“夏九九”雕刻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殿的榆木大梁上,所以一直保存至今,影响也比较大。后来明清时期,也有一些文人编写“夏九九歌”,内容大同小异,倒是北方农村流行的“夏九九”更为通俗易懂,也精炼的多。有一首这样写道:“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用词很平易,也接地气,类似“打炭墼”等都是老百姓的生活用语,生动而有趣。在我的意识里,本以为“冬九九”先流行,才有人编写“夏九九”附会之,导致“夏九九”没有流行起来。但据史料记载,“冬九九”产生在明代,要比“夏九九”晚的多。由此看来,“夏九九”并非模仿“冬九九”,之所以不流行,一定另有原因。 一般而言,一首歌谣流行不流行,与歌词的通俗不通俗、走心不走心、精彩不精彩有关,民间歌谣更是以内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