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是个什么衙门,职能是什么,和兵部是什么关系?
说起朝廷的六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因为六部制度从隋唐时期已经彻底形成,一直沿用到了清朝统治模式,延续了1000多年时间。但是,说起五军都督府,相信有一部分朋友并没有听说过。因为五军都督府属于明朝特有的军事管理机构,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属于相互制约的两个部门。但是,到了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兵部已经彻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
那么,兵部如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呢?今天,我们聊聊这段历史。首先,我们聊聊三省六部制度。在隋唐统治时期,朝廷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模式。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六部则是: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和工部,各自负责不同领域的工作。其中,兵部负责全国军队的调动事务。三省六部制度从隋唐时期流传到了宋元时代,公元1368年,吴王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政权。
随后,明朝大举北伐,将元朝势力驱逐回北方草原。明朝建立以后,在各方面基本上都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例如在朝廷设立了中书省,文官首领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名将徐达担任右丞相,从而做到了文武平衡、文官与勋贵的制约。中书省管理六部,因此,在明朝统治的初期,六部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至于五军都督府则是由大都督府改革而来的,公元1367年,朱元璋击败了汉王陈友谅以后,势力范围扩大到了两湖流域,实力大大增强。
此时,朱元璋需要一个专门管理军队事务的军事机构。大都督府应运而生,由于这一机构非常重要,第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起初,大都督府的权力非常大,同时拥有调兵权和各地驻军管理权。从明朝开始,皇权明显加强。作为最高统治者,开国皇帝朱元璋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分割。尤其是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公元1380年,朱元璋杀掉了丞相胡惟庸,并且撤销了中书省这个机构。
从此以后,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开始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的权柄明显加强。就在同一年,朱元璋改革了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改成了前军、后军、中军、左军、右军5个都督府。每个都督府设立左都督和右都督,品级均为正一品。随着五军都督府的出现,标志着武将集团对军权控制力的削弱。五军都督府丧失了大都督府拥有的议政权,开始不得不听命于皇帝。
此时,五军都督府的地位仍高于兵部。因为各地军户的管理、各省驻军的训练和管理、各地将领的升迁,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六部之一的兵部,在明朝初期仅仅拥有各地驻军的调动权。《明史》中清晰讲述了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