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开始,皇权明显加强。因为五军都督府属于明朝特有的军事管理机构,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属于相互制约的两个部门。随后,明朝大举北伐,将元朝势力驱逐回北方草原。明朝建立以后,在各方面基本上都继承了元朝的制度。在明英宗在位时期,明朝开始大规模北伐,反击蒙古瓦剌部落的进攻。
明代科道指什么?多是什么出身?
谢邀!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对中央体制的设计和创造,而且明朝中央的政治权力结构基本沿袭了明初的制度设计,科道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科道是明代官方的言论机构。科道官是言官,专司言责。以科道为中心的言论系统,是调剂君臣关系乃至君民关系的舆论体系,其作用不可低估。科道官员的设置,有“给事中”与“监察御史”等职。
科道官员在明代被称作“言官”,“谏官”。明代的科道官是一支人数众多,组织完备的监察队伍,不仅对朝廷的决策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对明代中后期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科道官一般是从有行政经验和法律知识的人才里选取的,科道官除了特命之外,都是通过类选任用的,到了后期,又出现了行取制度,即行文取用,凡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即可行文取用。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在汉语里,总,有"为首的,最高的"的意思。那么总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军人中为首的那位。总兵最早出现在明朝,它一开始只是一种差遣,不常设,也没有固定的品级以及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比如国家遇上战事,需要派一个将领带兵打仗,那这个被派出的将领就佩将印出战,称之为总兵,也就是这支军队的总负责人。作为临时性的差使,任务完成之后,该将领交还将印,除非有特别的提拔或降职,否则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
在明朝,总兵数量很少,全国不过二十个左右,职高权重,相当于今天的战区司令级别。到了清朝,总兵的地位有所下降。清朝时,地方上的绿营兵权掌控于总督和巡抚手中,总督和巡抚都是文官,一般都要在中央政府兼任一个兵部侍郎之类的荣誉性职务。他们手下具体管理军队的是提督,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当然,当时是没有大军区或战区 这个设置的),提督次一级的则为总兵,总兵为正二品。
总兵统领的军队,多少不均,悬殊极大,最多的可达15000人,最少的不过千把人。所以,这时候总兵的品级虽然也不低——正二品,知府也才四五品,但权力并不算大。整个清朝大多数时期,全国的几十万绿营军有多达几十个总兵。用今天的情况来比附,大概相当于一个军长。只是所管部队远远少于今天的一个军。在清代,绿营兵常以镇为基本单位,而镇就是一个总兵的统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