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历史茶书,不管是唐代的《茶经》《煎水茶记》是宋代的《大观茶论》《茶谱》《建安茶录》对做茶用茶都是比较单一的或煎茶或点茶,将茶叶碾碎再使用,冲水搅拌,到明代中前期,散叶茶的增多,只是由碾碎变成了直接加水冲泡。到清代初期,随着三才盖碗的广泛使用,从茶叶工艺到冲泡手法,和唐宋的古法有了完全不同的变化,最早的一批和现代制茶工艺的名茶也脱颖而出,如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大方茶,松萝茶等等,那个时候其实南北喝茶的方法和茶种等级都是相近的,包括普洱茶,从清宫的贡品名单上看也一样有女儿茶,人头茶,天叶,地叶等等级分类的。
南北茶叶有什么差异?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我有不同的看法。南北茶叶的差异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差异开始变大是有时间点的,九十年代以前差距不大,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2000年以后差距变大。从历史角度来说,中国的茶叶是经历几个时期,唐宋以前的羹饮时期,唐宋时候的古典茶道时期,明清的分类创艺时期,九十年代以后得金融时期。翻看历史茶书,不管是唐代的《茶经》《煎水茶记》还是宋代的《大观茶论》《茶谱》《建安茶录》对做茶用茶都是比较单一的或煎茶或点茶,将茶叶碾碎再使用,冲水搅拌,到明代中前期,散叶茶的增多,只是由碾碎变成了直接加水冲泡。
到明代中后期以后,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各类名茶出现,同时各种冲泡使用的手法,茶具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到清代初期,随着三才盖碗的广泛使用,从茶叶工艺到冲泡手法,和唐宋的古法有了完全不同的变化,最早的一批和现代制茶工艺的名茶也脱颖而出,如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大方茶,松萝茶等等,那个时候其实南北喝茶的方法和茶种等级都是相近的,包括普洱茶,从清宫的贡品名单上看也一样有女儿茶,人头茶,天叶,地叶等等级分类的。
后来红茶青茶黄茶白茶等工艺出现仍旧是沿用芽级定等级 并以等级分档次的办法,一直到建国以后,国家还为各地的茶叶修订了可以对比的茶叶等级标准,这也是随便百度都能够找到的。到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第一个发生改变的是青茶类茶叶,不可否认的说,现在茶叶市场的营销和港台的茶文化传播是分不开的,前两天还在回答了一个铁观音消费的问题,在九十年代铁观音非常红火畅销 ,其实不止是青茶铁观音乌龙茶是这样,现在龙井茶的普及也和港台推广有关,大佛龙井那一年连战的破冰之旅,顺便也在北京的老舍茶馆搞了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