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茶有什么好处呢?普洱熟茶一般都需要醒茶,特别是年份比较近的,要通过醒茶消去渥堆气。一、干醒,湿醒二、生茶和熟茶不同的醒茶三、老茶和新茶不同的醒茶四、不同等级原料,不同的醒茶五、冲泡前的醒茶时间干醒,湿醒醒茶的目的,是为了展现普洱茶的最佳口感。
普洱茶的醒茶袋怎么使用?
不是只有葡萄酒才需要醒酒,茶也是需要醒茶的。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醒茶,不知道茶也是需要醒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关于普洱茶醒茶的知识,一起来了解下吧。 普洱茶醒茶的不简单,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干醒,湿醒 二、生茶和熟茶不同的醒茶 三、老茶和新茶不同的醒茶 四、不同等级原料,不同的醒茶 五、冲泡前的醒茶时间 干醒,湿醒 醒茶的目的,是为了展现普洱茶的最佳口感。
干醒,顾名思义,就是普洱茶干茶的醒茶。 1、从密闭到开放 整件的茶也好,整提的茶也好,密封在纸箱也好;相对来说,普洱茶的保存,都建议保存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里。整件的茶叶,要么竹筐装起来,外面套上麻袋捆得严严实实,要么纸箱封紧。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茶陷入了“沉睡”之中;若立刻喝,难免会有沉闷之感,甚至夹杂有各种异味。
如果是散茶,那么就敞放在空气中;如果是紧压茶,还需要继续分解为小块;如果是饼茶,需要尽可能保持条索完整。老茶也许已经很松,条索完整保存的机会较大;通常已经用不着去撬茶,简单拨动下,就散开了。 2、摊开静置 撬散的茶叶直接放在无强光直射、无异味、空气流通的环境中1-3天,上面盖上棉纸静置。如果是仓味较重的茶,这个时间可能是10-30天,具体以闻干茶仓味不明显为止。
3、入罐 经过第2步,然后再放入陶罐或者紫砂罐。当然,不是罐子也没有关系,用无异味的干净纸盒、纸袋都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选择陶罐或者紫砂罐,只是因为陶器能够透气。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如果罐子上面已经上釉,那么醒茶的效果明显就会差很多。就个人的看法,几元的无釉的陶罐,普通的紫砂罐,跟用顶级好泥的紫砂罐;在醒茶方面,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好泥制作的紫砂罐,更多的价值在于把玩。当然,新的醒茶罐同样需要一个处理过程,沸水煮下,然后晾干,重复几次,就可以用来醒茶了。有茶友问到分解成的茶块大小应该怎样?依我看,在保持条索完整的前提下,分解得越小越好。对于很紧的砖茶来说,实在分解不开的话,至少也得分解到7-8克一小块为宜。 4、干醒阶段的结束 这个过程,根据不同的茶,需要7天到半年。
做茶的时候,我们强调做茶看茶。醒茶的时候,也是一样,要看茶本身。 5、湿醒 干醒结束后,自然都很期待看看茶的味道。别急,还需要湿醒。这个湿醒,其实就是大家日常所说的洗茶。洗茶=湿醒?其实,对于普洱茶来说,湿醒的意义大于洗茶,虽然是同一个过程。我们在强调洗茶的时候,目的是为了卫生,所以会考虑任何茶,都用高温来洗茶。
因为高温消毒嘛。拘泥于洗茶,忽略了醒茶的意义,就会造成冲泡普洱茶犯下致命错误。冲泡出来的茶,口感并不理想。湿醒的过程,又称润茶。润茶,而不是烫茶,从字眼上也可以看得出,要温柔很多。新茶,春茶,较嫩的茶;用大约85度左右的水去润茶,后续的滋味明显好过用95度以上的水温。 经过了干醒和湿醒,新茶可能是一周;对于老茶来说,可能是3-6个月;即可开始进入美妙的品饮过程了。
当然,建议同时醒几个茶。否则,茶不好的话,几个月醒茶的功夫就白费了,实在是可惜哈。 生茶和熟茶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简单来说,生茶就是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未经发酵制成的晒青毛茶;熟茶是在以晒青毛茶为基础,以“渥堆”工艺进行发酵加工制成。 生茶和熟茶有不同的醒茶方式,且各家有各家的方法。干醒阶段,简易的陶罐和紫砂罐醒茶(带盖子),是推荐的方式。
之所以强调了用陶罐或者紫砂罐,主要在于透气性。而上釉,则隔绝了空气。 有茶友强调用好的紫砂罐,醒茶效果更好。建议有条件的茶友尽量选择较好的器皿来醒茶。在湿醒阶段,生茶和熟茶非常不同。建议方式:生茶用盖碗,熟茶用紫砂壶来醒。比较严密的逻辑是:新的生茶用盖碗,新的熟茶用紫砂壶。 新生茶需要润茶一遍,低温润茶,快速出汤。
新熟茶则用紫砂壶润茶两遍,高温润茶,快速出汤。这么对应就行了吗?不行!熟茶会麻烦很多,需要增加一个程序,就是所谓的“润乾水烘”。首先把干茶放入干燥的紫砂壶内,盖上盖子,高温冲洗紫砂壶身;然后轻轻摇动。重复这个过程两遍,再开始进行润茶。 新的生茶和熟茶,之所以用不同的方式,显然是因为茶性不同。新的生茶杂味较少,而熟茶杂味、堆味较重。
利用紫砂壶去除杂味是主要目的。正常情况下,紫砂和盖碗冲泡冲泡新熟茶的口感,会有很大不同。 老茶和新茶不同的醒茶 老茶,无论是老生茶,还是老熟茶;请用紫砂壶,选用上述新熟茶的醒茶程序。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老茶因为沾染了诸多杂味,需要利用紫砂壶进行提纯。 不同等级原料,不同的醒茶 新茶、嫩茶、生茶,选择较低的水温来润茶。
为什么要醒茶?醒茶有什么好处?
为了品饮到一泡口感上佳的好茶,为了不辜负了这杯茶汤,后发酵的茶类冲泡前的“醒茶”是一个重要的处理环节。说到醒茶,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清楚为何要醒茶。通俗地说,醒茶就是使沉睡或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水分的接触而苏醒过来,使叶片自然地呼吸,唤醒茶质,凝聚茶香,醇厚口感。我们讲到醒茶,就不能不讲茶叶的价值。我们说后发酵的茶类在自然中慢慢呼吸,享受着自然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茶叶慢慢沉淀,抹去了岁月的棱角,隔离了尘世的喧嚣。
当再次与你我相见的时候,它是钝化的,是羞涩的,我们需要用温暖却不太炙热的情怀去慢慢感化它。醒茶有什么好处呢?普洱熟茶一般都需要醒茶,特别是年份比较近的,要通过醒茶消去渥堆气。经过陈化后的普洱老茶,往往味道沉闷、香气涣散,很难展现其深沉饱满的韵味。醒茶,可以唤醒老茶的活性,消散杂味,使茶更加适口。一些普洱生茶新茶,会带有些许的烟火味、日晒味等,通过醒茶也能产生消散效果。
醒茶,该怎么醒?这里就要提到醒茶的两种方式了:干醒和湿醒。1.“干醒”,指冲泡前的唤醒。干醒茶是指通过改变普洱茶的存储方式,达到唤醒茶质、凝聚茶香的目的。普洱多压成茶饼,喝茶前需要通过茶针或茶刀把茶饼撬开。接着将解散的茶叶摊置于清洁、无异味的庇荫处,使之与空气充分接触,熟普可便于散掉渥堆气,生普则利于散发活性。
通风透气后,可将撬开的普洱茶收纳于具有通风性能、无杂味且干燥的紫砂罐中,使其自然苏醒回气,便于下次直接冲泡。2.“湿醒”,即冲泡时的唤醒。湿醒普洱茶通常也被称为“润茶”或“温润泡”。 在干醒的基础上,用水及温度帮助叶片舒展,使茶叶充分地苏醒过来,利于在正式冲泡时释放出茶叶的最佳品质,并洗去茶叶在各个环节中附着的浮尘。
湿醒茶,要先用热水充分温热茶具,然后投入茶叶注入热水,数秒左右立即倒出润茶水。在润茶时,可以通过观察润茶水的汤色,帮助判断正式泡茶时所需的水温与浸泡时间。○ 润茶时需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看干茶来决定水温,生茶、新茶与嫩茶需降低水温,熟茶与老茶则需要提高水温; 第二,浸泡的时间不能过长,如果润茶时间过长,茶叶中浸出物释放过多,将会影响正式品饮的茶汤口感,所以要快速倒出润茶水。
普洱生茶醒茶一般要醒多长时间?
喝普洱前为什么要“醒茶”,怎么醒?“醒茶”的过程是让普洱茶与空气充分接触,打破原来稳定的状态,唤醒茶中的活性物质。因为长时间的陈放,普洱茶的内含物质变得比较内敛,通过与空气接触氧化,唤醒茶质。这样在冲泡时香气会更好的表现,口感也会更醇厚和柔和。怎么醒?1、从封闭到开放,从整件或整提中取出,放到干燥通风无异味的环境1-2个月。
普洱茶醒茶与洗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有的茶友把洗茶叫做醒茶?
【1】何为洗茶?有的人把冲泡茶的第一道水叫做洗茶,请注意,此道茶水是不喝的,冲泡以后直接倒掉。为何洗?不干净才需要洗,譬如脏衣物,刚买的蔬菜水果在吃之前肯定要洗,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小常识。那么茶叶成品脏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有人认为茶在采摘、加工,再到包装运输的过程中会被污染。所以一定要洗一洗,那小百就要反问你了,如果真的是茶叶不干净,你冲泡一道水能洗干净吗?洗不干净又何必多此一举?何况那些品质不合格的茶叶在质检那一关就被毙掉了,而受潮收污染的茶叶商家也不敢卖啊。
【2】是以,如果你不知道冲泡普洱茶否有所谓“洗茶”这个步骤,那小百告诉你,如果冲泡条件允许,有这一个步骤会更好。然,此一步骤并不叫洗茶,而是“醒茶”。醒茶,其实就是用沸水快速冲泡茶叶的第一道水,使茶叶“苏醒”的步骤,也是第一泡茶汤。第一道水要倒掉,不必饮用。【3】如何醒茶?第一要诀是“快”,这个快是指出汤快,时间在几秒钟就可以了,不要等水在茶具中泡茶太久,时间太久会导致茶叶中的水溶物过度流失,反而误事,坏了后续茶汤的口感。
第二要诀是“少”,此处的少是指用水少,水量能够盖过茶叶,再多一些就可以了,如果你是用盖碗,可以在盖碗的三分之二处,如果是用茶壶,就要视茶叶的量而定,不必过多。【4】讲完了醒茶与洗茶的区别,小百再来说说普洱茶需不需要醒茶。醒茶是为了以沸水快速“激活”茶叶,使茶叶在后续冲泡中能发挥出最好的口感和茶香,所以醒茶是非常重要的。
然,并非所有的茶都需要醒茶。比如你肯定没有见过泡绿茶还醒茶的人吧。但是普洱茶恰恰就是需要醒茶的一种茶。【5】普洱茶醒茶意欲何为?其一,唤醒茶香。很多普洱茶都是经过几年陈放的陈茶,存放好的普洱茶会有一种陈香,陈香是品味普洱非常难得的追求。但是什么东西放久了刚拿出来的时候一定不是最好的,通过一道沸水冲泡将沉寂许久的普洱唤醒,以驱散一些沉闷的茶气,使普洱茶在饮用时茶香最佳,这就是醒茶了。
其二,舒展茶叶。普洱茶基本上都是紧压茶,当然,这是为了普洱茶更好的存储和转化,不过这也给饮茶之人冲泡普洱之时带来一些小小的不便,譬如撬茶就为难好些新手,又譬如泡茶!刚刚撬开的茶一定会有一些小的结块,这就需要我们先用一道沸水将普洱茶的卷曲的茶叶冲泡舒展开,这样有助于后续泡茶,在饮用的时候才能得到普洱茶最佳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