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普遍认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期间,其部分记载可能存在一定史料价值。例如,关于匈奴二字,该书也明确提到了:《山海经·海内南经》“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更有甚者,该书还提到犬戎是黄帝后裔。令人联想到,匈奴作为黄帝-夏人后裔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因为史记五帝本纪的世系是完整的,夏人属于黄帝的直系后裔。
《山海经·海内南经》: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山海经·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逸周书》早先被认为是伪书,但古文字研究者却经常发现该书的行文措辞风格与甲骨文、金文高度一致,其句式、字词都给文字考释带来巨大帮助,其部分篇章的真实性接近西周时代的一手资料。
《逸周书·王会解》明确提到了“匈奴”二字。那就等于说,匈奴是西周时就已经正式命名的了。《逸周书·王会解》:北方台正东,高夷嗛羊,……犬戎文马,文马赤鬛缟身,目若黄金,名古黄之乘。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匈奴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皆北向。……伊尹朝,献商书,……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女韯〉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以上两则是先秦时代关于匈奴的明确记载,可以模糊推断:西周时期,匈奴就已经命名,位于北方,其特产是駃騠、狡犬;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人也知道西北方存在一个匈奴之国。到了汉初,匈奴忽然强大起来,中原人普遍认为他们是黄帝-夏人后裔。三、其他线索上面的《史记·匈奴列传》和《逸周书·王会解》提到了匈奴与一种动物有关,即駃騠。
这个词的发音及其他一些匈奴相关语言词汇的汉文记载,被近代的历史语言学家密切关注,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一书附录了一篇《匈奴语》研究综述,广泛讨论了匈奴文化的一批重点词汇的音韵特征,如“駃騠”、“龙”、“(革索)(革睪)”、“孤涂”、“石/羯”、“单于”、“酪”、“屠耆”、“阏氏”等,表明匈奴语与上古汉语存在深层的交流。
其中最有深远影响的当属于“駃騠”与西伯利亚叶尼塞语的对比,蒲立本认为叶尼塞语早期可能存在的“*kuti”形式能够与“駃騠”很好对应。同样的,汉文献中有大量的叶尼塞语“-t”或“-s”韵尾对应的匈奴词汇,如“单于姓虚连题”、“落尸逐鞮”、“乌珠留若鞮”、“库提”、“鸢鞮”、“开题”等等。这就引发了后来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将匈奴起源地转移到西伯利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