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新会陈皮,果民都是如何保存的?
新会人来回答一下。先说说新会人是如何保存的。因为家里在新会有柑场,所以从小就接触到新会柑以及其制品新会陈皮。每年11月开始,新会人就会开始张罗当年的陈皮。其实新会人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那样,给在“女儿出生的时候开始存陈皮,等以后当嫁妆”什么的,这些话都是某些市场人士炒作陈皮用的,旨在说明陈皮的越陈越香的,越陈越值钱的“炒作价值”。
而真正的陈皮存放,新会人每年都会到市场或者柑场,买几十斤柑,然后制成当年的新皮,也就每年存几斤皮,一个小袋子装起来,存一些吃一些。而且作为司空见惯的东西,新会人并不会像某些外地人一样上百千斤地存储起来“收藏”,因此都是放在家里有限的空间存放,每年存些吃一些。这也是,当很多人知道我是新会人时,就会问:“你家是不是存放了很多陈皮?能不能给我弄一些”,其实啊,我家有大量陈皮,就是自己家里有柑场的原因,每年自己留下几百斤皮,主要给亲戚朋友们送礼只用,普通人家还真不会刻意大量存放。
普通新会人存放陈皮,也就是拿我们平时到超市买大米(装30斤)那种袋子装起来,前三年都是每年翻晒3次,之后就可以不用翻晒保存。一般人们会把陈皮挂在小阳台,储物间或者厨房的橱柜上面。新会人都是喜欢吃3年以上的陈皮,放在厨房是因为方便下厨使用,蒸鱼、煲汤、煮绿豆沙什么的,都喜欢下一点陈皮。所以,新会人中的普通人家,是不专门搞个什么抽湿空调房间去存陈皮的。
另外,保存陈皮这里,我也能介绍下果农如何存放。据我知道的,新会的果农是不会大量存放陈皮的,第一是因为存放的成本大,其次是果农没有这么多专门存放空间去保管陈皮,因为新会的气候本身偏向潮湿,加上台风、雨季等情况,还需要每年翻晒等,果农一般只会留每年冬至后没有人摘的大红柑,而当年留存的也只有2年最有的新皮。
果农存的皮,就没有我们普通人家这么精细了,一般就是头一年晒一次,其他时间就是打包起卖存放,对果农来说,防潮防湿比翻晒等更为关键,因为一旦受潮,整批的果皮就血本无归。也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你到当地柑场,有果农给你说有3年以上皮,那就要注意他可能会卖你“造假皮”了。最后要说的是,果农们之间也有渠道相互收皮,如果那家来了大买家,果农之间也有约定俗成的介绍费用,所以,你去到一个果农的柑场买皮,也不一定都是他家的皮,也极大可能存放在别人家杂皮或者广西皮的串货,因此,当需要大量购买皮的时候,就要十分注意了!。
都说新会陈皮好,“十年陈皮赛黄金”的说法是真的吗?
来,这个问题等新会人来回答一下!关于第一个问题:陈皮与橘皮的区别。陈皮的记载,最早可以查询到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一千九百多年,那时候还你有“柑橘”之分,只有橘、桔、橙、柚等4个主要的产品,而最早的陈皮,的确就是橘子皮。不过,普通的橘子皮还不是陈皮。陈皮的是因为宋朝的《本草药典》中“陈久者良”的描述,才被正式被称为“陈皮”的。
因此,早1000多年前,陈皮的确就是“橘”皮,但经过前年对陈皮的药效摸索和积累,人们最终以“柑”为陈皮的原料。其中,广陈皮,即新会陈皮,就是从宋朝开始闻名于世的。说起陈皮的制作,其实也是遵循“陈久者良”的原则。而新会陈皮的制作也是一样。关键在于“陈”。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其实很多“柑”都可以制作陈皮。例如西川柑、广西柑、潮州柑等,都可以制作陈皮,只是新会因为特殊的地理优势,出产的新会柑更适合制作出香味更浓、药效更好的陈皮而已。
作为新会人,每年11-12月都会经历制作陈皮的日子。那么如何自制陈皮呢?其实也不难。笔者就以新会陈皮的制作为例说说。首先选好原材料——以为近年来太多外地柑冒充新会柑,所以本地人都是直接到新会当地的柑场采摘,保证原材料的真实性。因此,每年中秋过后,新会的柑场除了新会本地人,还有来自珠三角各地的陈皮爱好者来摘柑。
其次是开皮。新会柑都是开三瓣,取皮去肉,等待数小时后,把内囊翻开,在阴凉3天,之后趁着秋风吹干,大概可以晒一周左右。之后就是存放。新会柑皮需要存放3年以上才叫陈皮,过程中需要保持干燥。其中,每年需要在10月-12月之间翻晒3次以上,其余时间让陈皮在麻包袋或者米袋子中保持发酵。3年时间里,红色的柑皮,慢慢变成棕色的陈皮,发出特别的陈皮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