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茶》诗,不就是茶的美的主题吗?!我们平常喝茶,观赏茶的汤(色)美,叶美,形美,味美,就是一个让人心灵快慰的美的享受过程。单一的苦,单一的涩,肯定是令人讨厌的存在!人们能够接受茶叶的苦涩,实际上是接受茶水苦涩后的回甘体验和兴奋感觉!茶叶是苦涩的,能够让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喜欢喝茶的原因,除了茶叶给人健康的现实意义之外,主要是人们喜欢茶的“苦,涩,滑,甘,香,美,爽”,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味!(一)苦,是生存的滋味!茶叶的苦,如同生存中遇到的困难,承受并想尽办法努力克服,苦就越不觉得。
为什么外国白人爱喝中国茶叶?
喝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也不止是外国的白人爱喝,爱喝的人很多,从中东到非洲茶叶都很受欢迎。说起欧洲人爱喝的茶叶还得从历史上说起,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几百年前欧洲人喝的从中国进口的红茶和现在欧洲人喝的红茶并不是一回事。十七十八世纪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全球的贸易对过去来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特别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可以脱离了过去陆路穿越一些区域政治政权的干扰,古代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充当了贸易的中间人,现在海运的通畅也让东西方的贸易直接起来。
当时以英国上层社会开始到全社会的嗜茶习惯也影响着欧洲人对中国茶叶的喜爱,于是茶叶成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货物之一,十八世纪甚至被称为茶叶世纪。那当时进行贸易的茶叶加工方法是怎么样的吗?还是大家所说的红茶呢?现在去翻看网上百度百科等资料对于武夷红茶起源大致只有一条传说,不少人都看过,明末一支军队路过武夷桐木,村民躲避回来以后发现被军队压过做过的茶青像摇青一样发生了发酵,然后再加工起来就是红茶的由来。
但是传说不同于资料,研究茶史也一样需要有资料来佐证,陆廷灿,清康雍年间人,曾经在福建崇安任县令六年,崇安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在任期间尽职爱民,经常入民间特别是茶农中间访问民情,从崇安县令致仕以后就潜心编撰茶书,其编撰的《续茶经》七万多字,是清代字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综合茶书(陆羽的茶经是七千多字),其中涉及到武夷山制茶部分,有松萝法做的绿茶,也有烘焙的青茶,产地加工方法,很遗憾全书没有提到类似红茶的加工方法。
另外查阅一些与茶叶加工贸易有关的清代前期的地方志中记载的也是茶商收购大量的绿茶,青茶在武夷下梅集中(下梅也成了武夷茶路的起点),然后翻越大山到达江西的铅山,利用水路到九江汇集从徽州,浙西来的茶叶,再沿赣江逆流到南雄,陆路翻越梅岭,到广东以后再水运到广州,等待第二年春天的洋流季风,通过印度洋去往欧洲,从这一路的航程来看,当时中国茶叶到达欧洲需要一年多两年,而且贸易的茶叶也似乎没有红茶,只有绿茶和青茶,产地也不限于武夷,而是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等众多产区,而这些茶叶到欧洲汤色发红是经年累月的运输以后,绿茶青茶的氧化发酵情况。
瑞典的哥德堡号沉船打捞也能证明这一点,这艘1745年沉没的货船上在密闭货舱发现了大量的松萝茶 作为中瑞贸易的见证,哥德堡三号仿古船访问中国的时候,将部分沉船打捞的松萝茶转赠杭州的茶叶博物馆收藏。看完了以上的历史资料会发现古代的欧洲人喝的陈年氧化的绿茶青茶,所以在英语中介绍武夷红茶的本意是黑茶。我是做龙井批发的,接触的也是绿茶为主,知道绿茶在陈茶氧化以后会产生难闻的陈味,欧洲人最早在没有茶叶的情况下饮用这样陈化的黑茶,在改变口感上添加牛奶糖等就不足为怪了,而当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殖民地种植茶叶用工业化模式加工红茶的时候,从中国这样运输过去的黑茶在西方自然市场萎缩了。
为什么富人爱喝茶,穷人爱喝酒?
我只说其中的一个方面。当物质条件得以满足的前提下,需要精神需求。这个精神需求,可以理解成风雅,格调,气韵,也就是说,抛开真正的爱好,茶可以为人提供一种文化上的加持。饮用之雅,莫过于茶。且不说那些美到发晕的古诗词,单单看茶叶在水里浮沉错落,就已经有一种人生哲理了。其实,穷人也是爱喝茶的,茶能解渴,能健胃,能宁神,只不过穷人的茶便宜其实,富人也是爱喝酒的,酒能提神,能壮阳,能杀菌,只不过富人的酒昂贵我不认为,同一种茶叶,富人和穷人喝起来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更不认为,一盏茶或一杯酒就可以体味到不同的人生境界来。品茶的过程,经过古代雅人的轮番改进,已经形成了一种美学,成为一种视觉味觉感觉上的享受。那么有银子的我,凭什么不可以附庸风雅?这和我在背地里男盗女娼又不冲突!饮酒的过程,千百年来始终如一,嬉笑怒骂,肆意张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哪有那么多规则和束缚,酒逢知己千杯少,饮胜!茶有名士之风酒有豪侠之气一方面,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另一方面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如果按这个道理来说,阮藉和猪一起喝酒,岂不是恶俗?可他依然获得了天下人的敬重,据说隔壁老王是爱喝茶的,家里光唐诗三百首就有20套版本.......所以,在我看来,阮藉和猪一起喝酒,依然是雅。我唐盏宋瓷檀桌清泉,依然是俗!和钱,更没有一毛钱关系。喜欢就喝,喜欢那种感觉就喝,喜欢那种韵味就喝!管你是茶是酒!。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送礼喜欢送茶?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送礼喜欢送茶?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人们送礼(尤其农村)都是提上几样点心、瓜子,好一点的拿上二瓶老白干就去送礼,这就是走亲戚。给领导或经济条件好点的(如书法家、著名画家、报社总编)再带上一条济南出产的"大鸡"烟……想买好些的谁拿的起呀(钱)?小时候我爷爷说:″你李伯伯(李苦禅离我爷爷家五里)给你画得一群鸡,真似活的一样,我说:″怎么给我画的?……”爷爷在箱子里轻轻地拿给我看,那时我才六岁怎么认得李苦禅的边款呢,爷爷给我念了:″给小侄传义留念″我才恍然大悟:″李伯伯真好!″爷爷领着我到高唐城里,一路上坐了人家三次驴车爷爷都是给赶驴车的烟抽听明白了一一都是爷爷的邻庄的乡亲。
你是喜欢喝茶还是喜欢喝咖啡,为什么?
俗话说“萝卜青菜个人所爱”,在茶和咖啡的选择上,说一点点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博大家一笑。个人对于茶和咖啡都很喜欢,主要是依赖这两种饮料的提神、去乏、助消化、消磨时间等效能。这两种饮料如果细细比较起来,其实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茶总体上性情淡雅,适合当作全天候的饮料,而且喝茶,尤其是自己泡茶,摆弄杯壶的同时,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把心情从别的事务中脱离出来,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你为什么喜欢喝茶呢?你喜欢喝什么茶?
感谢邀请。我喜欢喝茶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一生酷爱喝茶,耳闻目染也就跟着喝了起来。喝到喜欢是到了四十岁左右吧,小时候喝茶是喝着玩,到了不惑之年才真正的喜欢。一是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是凝结中国智慧和品位的中国树叶。茶与咖啡相比,平淡中具有独特的清香。茶与其他饮料相比更是品高一筹。二是喝茶不只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品位。
喝茶的真谛在于品而不是喝。茶从平淡到清香,再到浓厚,最后归于平静,像极了人生。因此,喝茶的过程就是品位人生的过程。三是茶是健康饮品。老父亲一生喝茶,一生几乎没怎么住过院,喝茶喝到93岁。研究表明,茶有很多有利于健康的成分。经常喝茶对身体健康有利。至于喜欢什么茶?倒是没有特别的喜好。大致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
你喜欢古文化的什么?琴,棋,书,画,诗,酒,茶,香?
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培养兴趣爱好,过有品质的生活,做有品质的人。下面我从“意象”这个视角展开分析:琴琴位列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是一种地位崇高的乐器。一直以来,就有“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和书一样,有着浓郁的书生气息,是士大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重要工具。
琴,是知音情谊的见证。《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素琴是《全唐诗》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一种琴了。辞源讲,素琴就是不加装饰的琴。
《礼·丧服四制》中有“祥之日,鼓素琴”。素琴,别名祥琴。《晋书·陶潜传》中说“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素琴,还叫陶琴,陶令琴等。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郑溧阳,溧阳县令郑晏。李白诗中看到陶渊明和郑晏二人相似性,表达了琴酒自乐、悠然自得逍遥生活的赞美。
白居易《池上幽境》提到素琴,“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素琴,是名士风雅清高的表征。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说到素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素琴,成了陋室里的知音好友。贾岛《送别》中讲到素琴,“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素琴,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素琴是淡雅的,超脱的,恬静的,清逸的,“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棋毫无疑问,棋也是一个古老物件,蕴含这丰厚的文化。棋,是一种雅致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才能的展示,还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
。《论语》有“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就是下棋的意思。汉乐府诗有“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杜甫《江村》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真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好一副闲情逸致、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宋代赵师秀《约客》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来想借着下棋来消磨时间,打发春日夜晚时光,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于是苦苦等待。唐寅《题画诗二十四首》“柳杨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夏日的清晨,温度是熨贴的。邻家老大爷也是个执着的人,拿着棋盘盒又来展开战局,毕竟昨天还没有论出个输赢呢。清代袁枚《随园杂兴》有“花下开酒觞,觞毕作棋戏”。
这是多么好的休闲方式啊。钱谦益《后观棋绝句》“寂莫枯枰响 ,秦淮秋老咽寒潮。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一股凄清的悲秋凉意跃然而出。王安石《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这是王安石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与友人屋内下棋。下棋,讲究心神俱静,不可心浮气躁。
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境界。气定神闲,宁静致远,这一闲一静之间,自有脱俗押韵呈现。书书,是儒家礼、乐、书、御、射、数六艺之一。书,也是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书,心画也。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书法,意象思维解读,用语通常比较玄幻,进而上升到道德甚至人格层面。这,也体现了文人具备丰厚的综合修养,以及触类旁通的情感迁移。
蔡邕“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试,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缺)一,不成为书也”。岳珂跋苏轼贴“先生立身大节,下睨万古,刚毅迈往之气,固宜磅礴八级,流见于翰墨文字间”。欧阳询《三十六法》“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黄庭坚《论书》“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讲求澄神、静虑、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书,起着完善个人品格,提高文化修养的功效。画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三类。其中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经典题材,比喻君子高洁品格。梅、松、竹,还被称为岁寒三友。
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喜爱之情。梅,不由得想到林逋这个人,谥号“和靖先生”。他结庐孤山, 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这里,梅有不求功名利禄的清高品格。他的《山园小梅》尤为耳熟能详,“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人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诗也被曹雪芹《红楼梦》所引用,用来特指稻香老农李纨。陆游一生咏梅,化梅为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托物言志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代王冕画梅成癖,喜“野梅”,不喜“官梅”。他画墨梅, 运笔穹健,枝繁花密,彰显光明磊落、正直孤高的情怀。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岁寒三友之兰,空谷幽兰,幽香袭人。
兰,喻幽贞,喻高洁,喻隐士。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孔子在《家语》提到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东汉牟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 紫荃秋晚谢庭空。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
蕙质兰心一词比喻女子, 女子心地蕙心一样纯洁,品质兰花一样的高雅。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竹,让我们不自觉地就想到竹林七贤和苏东坡。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是这样介绍竹林七贤的,“(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七贤与竹子放在一起,与当时的佛教兴盛也有关。总之,竹成了玄学高士的象征意象。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在说画竹高手文与可。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凌风傲霜的飒爽英姿。陶渊明一生最爱菊花。
他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文。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如入无我之境”。而一提到南山,不由得想到寿比南山。陶渊明喜用菊花泡水泡酒饮用,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寿之功效。
宋代张孝样《鹧鸪天》“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毛泽东《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严羽严沧浪《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诗灿若星河,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唐人写诗,如同今人发朋友圈。得意时,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失意时,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谁更流”送别友人时,如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朋友久别重逢时,如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下雪时,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雨时,如韦庄“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酒苏轼好饮酒,而且还自己酿酒。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经历宦海沉浮的苏轼,实现了旷达和超脱的蜕变。酒,源于祭路神而与送别密不可分。送别时多有酒,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紧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龄用蒙太奇手法的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如许浑《送客归湘楚》“无辞一杯酒,昔日与君深”。离别之情千难万难,万语千言都在酒中。白居易颇具小资情调的《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到酒,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诗人就是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茶一直以来,茶文化都非常盛行。饮茶,本身就是一种舒缓,一种净化,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焦虑,可以抚平人焦躁的内心。茶文化,给人一种脱俗悠然的美感,可以让人抛却世俗的繁杂,回归心灵的宁静。在唐朝时, 茶文化正流行, 众多文人雅士喜欢借用“茶”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君子”之德。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日本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喜欢白居易闲适伤感的诗风,尤其是《长恨歌》和《琵笆行》。爱屋及乌,日本人的茶道文化发展尤为精湛。香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说文解字》“香,芳也。
从黍从甘”。可见,芳香,香由谷物之香甜辗转而来。香,有用于祭祀,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下来。香,用于薰香、除秽、香身、驱虫、医疗等,今人多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香”的意象。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此处天香指的是佛教圣地神圣空灵的气氛。王维《少年行》“执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此处侠骨香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志向。柳永《木兰花》“玲珑秀扇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此处实为歌妓舞姿袅娜。欧阳修《玉楼春》“半辐霜绡亲手剪,香染青蛾和泪卷”。此处写深闺中人相思如焚的急迫心情。曹雪芹《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香。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是香丘”。此处突出了黛玉凄惨悲苦的身世。
林黛玉制灯谜谜底“更香”,颈联“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说到计算时间用的更香,我想到了窦文涛《圆桌派》,节目开始,焚上一根香,香燃尽了,节目也就结束了。宝钗“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火气的”。但宝钗因为热病,需要吃冷香丸,以至于她闻起来她闻起来还是有一股香飘飘的。元妃省亲一节,提到“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
茶叶是苦涩的,为什么几千年来那么多人喜欢喝?究竟是喜欢茶的什么?
单一的苦,单一的涩,肯定是令人讨厌的存在!人们能够接受茶叶的苦涩,实际上是接受茶水苦涩后的回甘体验和兴奋感觉!茶叶是苦涩的,能够让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喜欢喝茶的原因,除了茶叶给人健康的现实意义之外,主要是人们喜欢茶的“苦,涩,滑,甘,香,美,爽”,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味!(一)苦,是生存的滋味!茶叶的苦,如同生存中遇到的困难,承受并想尽办法努力克服,苦就越不觉得。
并且,喝茶喝到最后,苦就越来越少,以至甘甜。鲜嫩的芽尖,苦是过眼的快意。粗老的开叶,苦是历练的精明。(二)涩,是生长的装备!生活中没有了涩,如同青春没有青涩时光,而显单调无聊;成长中没有了涩,如同苹果没有青涩时节,而显单薄无趣。很多时候,茶水的涩,是生涩到成熟的快捷体验过程,是艰涩到快乐的切实体会过程。
而很大部分人体验茶叶的涩,其品饮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茶水涩后的妙美味趣。(三)滑,是处世的魅力!滑,是圆融,是顺遂,是通畅,简单来说是生活中的顺风顺水,是处世中的完美和顺,是交易中的顺变融通,是交往中的随和圆通。茶水中的滑顺,是品饮中的生活体验,是贯穿品饮过程中的柔情蜜意。(四)甘,是存在的定位!追求生命中的甘甜是人生的重要意义。
也就是说,甘,是茶叶存在的必须。至于人们生活中的甘,是收获中的喜悦,是收藏中的愉悦,还是运行中的获得,或是使用中的获取,都只是一个追求过程。有了这个过程,生活的意义很完美!茶中的甘,一定是受追捧的存在,一是受热爱的定位!不然,人们没有美好的获取,茶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消失,在社会生产中淘汰。(五)香,是自然的安利!生活中没有香,如同百花园中没有了鲜花盛开,枯燥乏味。
茶叶中没有香,如同大自然中的枯叶,没有了欣赏的资源,没有了价值的利用。构成茶叶中香味的因子是大自然的赠予。而一茶一香的美妙,一口一香的趣味,却是茶叶给人类的安利。(六)美,是心灵的快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这首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茶》诗,不就是茶的美的主题吗?!我们平常喝茶,观赏茶的汤(色)美,叶美,形美,味美,就是一个让人心灵快慰的美的享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