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的祖师爷是皋(音告)陶,皋陶是尧舜时期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相传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五刑、五教)架构,就是出自于他,因此他也被尊称为“中国司法始祖”。拜完祖师爷后,就是刽子手展现技术的时刻了。由于古代的死刑分好几种,比如有需要一刀毙命的,还有需要慢慢折磨的,而这些都需要刽子手来操作,因此,针对不同的刑罚,就要求有不同的技术。
比如,针对一刀毙命的,刽子手需要做到一刀砍下去,就让犯人的人头和身体分开,如果技术不过关,或者力度、部位等拿捏的不好,就会出现一刀下去,犯人的脖子只被砍掉了一半。如果这样,在古代可是属于十分严重的事故,是要问责的。再比如那种凌迟处死的,皇帝要求割多少刀,那必须得按照这个数量来进行,如果一个不慎,割的不是地方而导致犯人提前死亡,同样也是要受到责罚的。
因此,不管是哪一种刑罚,对刽子手的技术要求都很高,而为了达到这种技术水平,每个刽子手在正式行刑之前,都会进行十分严格的训练。还是以邓海山为例,据记载,在他拜了佟绍箕之后,佟绍箕为了训练徒弟的准头,在最开始的时候,每天都会找来一个冬瓜,并在冬瓜上画一条线,要求邓海山照着这条线去砍,什么时候一刀下去,不偏不倚的刚好沿着线砍下冬瓜方才算合格。
仅此一项,就已经很难了,但即便是合格,也只不过是入了门而已。砍完冬瓜后,接下来就是砍香火,具体的方法是点上一根线香,然后用刀去劈,要求一刀下去,能把线香的发光部位砍下来,同时保证线香发光出以下整体不断为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刽子手在行刑时,能做到一刀就能准确地将犯人的头颅砍下来。另外,还有训练怎样行刑凌迟的诸多方法,总之,每一个都相当严格,只有这些全部达到要求之后,才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刽子手。
除了技术上有诸多要求和标准之外,古代的刽子手在真正行刑时,也要遵守不少行业独有的规矩。比如,刽子手们都会遵循”防前不防后“这个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个犯人被官员验明正身后,就会被押赴刑场,并跪在刑场上指定的地方,这个时候,在犯人的前面,会站着一个刽子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站在犯人前面的刽子手,实际上并不是真正行刑的,真正砍这个犯人头颅的刽子手,是在犯人跪好,并且官员下令处斩后,从犯人背后悄悄的摸上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刀将犯人的头颅砍下。
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人本能的都会防备自己前面,而忽略背后,那个站在犯人前面的刽子手,只不过是为了分散犯人的注意力而已。同时,如果在犯人前面砍头的话,犯人容易出于本能的躲闪,导致刽子手砍偏,而从背后砍,就不会有这种问题。民间对此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说站在前面砍的话,会让犯人在临死前,记住刽子手的模样,如此一来,冤魂在日后就会找这个刽子手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