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款字实际上是很虚的,并不能完全直接的代表这把壶的工艺水准,我们知道,宜兴有很多级别很高的制壶人,年龄很大了,手都抖了,他们的名望很高,做出的壶也更值钱,受市场追捧,但是因为实在太老了,做不了壶了,就会找一些徒子徒孙呢,或者优秀的年轻制壶人,段位比较低的,请他们来代工,然后在加上自己的名章再销售,这种代工现象在宜兴是很常见的,那还有些人热衷于参赛拿奖,到处教人,还有人做的壶送到博物馆里去,通过付款的方式让博物馆收藏,就诸如此类吧,有很多种方式,造成了名声很大,但不代表他做出的壶,有他名章他款式的就一定是好的。
那综上所述,款这个字,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客观分析,毕竟你买的是壶,不是买的名望和级别。第五个字——功:它指的是功效功能,它跟你个人有关系。买壶的时候不要光看,一定要拿在手里,再比划几个冲泡茶的动作,最好在装满热水,用手端平,看它的重力配比是否均匀,居中。再变换几个角度,看是否顺手流畅,然后做出水这个动作,观察它的水柱,是否是又快又急,而且不拧巴着。
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告诉您,做壶人自己用的章,一般都有防伪处理。这个处理,很可能是外人根本注意不到的细节。而且,这个防伪一般不会去公开。目的就是以后自己能准确辨别壶的真假。因此,如果想要通过印章来辨别,我们做壶人非常容易辨别自己的壶,一眼看穿。而其它人的壶,则无法判断。当然,一些老壶,由于印章已经经过考证,有了标准的样板,以及不同时代的章有不同时代的特色,则可以通过印章来大致判断。
紫砂壶断代有何参考以及如何从印款估计制作年代?
紫砂名壶怎样来断代历来都是个难点,因为有关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加之近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少之又少,所以给紫砂器的断代带来一定的困难。还有一点就是历代的名家作品仿制较多,特别是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紫砂界的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烧制出了难以统计的仿名家款作品。
这些仿品水平极高,与原作相比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这部分作品现遗存至今,给今天的断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在鉴定方面困难重重,但是仔细分辨,还是有踪迹可寻的。一、看造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壶体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紫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
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巧玲珑、流短、小耳柄。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紫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二、看胎质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使得壶体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
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如墨绿、黑色等。
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这也是我们鉴别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三、看制作工艺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明晚期,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
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
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到了近现代则出现了注浆成型技术,一些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四、看款识和铭刻这点也是最容易作伪的,因此仅供参考。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