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品的是人生,喝的是人情世故。最好喝的味道,一定是有情的味道。一直喜欢喝茶,曾经喝山茶,喝铁观音,现在则独爱肉桂,回味无穷、口齿生津。要说记忆中最深刻的味道,那还得是属于黄山毛峰。那一杯清茶,蕴藏着一位客居他乡的老人对家乡后辈的浓浓关怀,也传导着后辈对老人的深深思念。叔公,年近90,建国初期的大学生,从事化工研究,长期定居江苏。
这辈子见过他两次,一次是孩童时他难得回乡,一次则是8年前休假前去探望他。抵达南京时,叔公精神矍铄,一见到,便拉着我们的手嘘寒问暖,爽朗的笑声至今还依稀记得。然后翻箱倒柜,拿出一盒茶叶,说是珍藏版。看包装才知是黄山毛峰。那时对茶研究不深,只闻得香气如兰,滋味甘醇,回味无穷。叔婆说,这茶叶叔公一直舍不得喝。
我倒是占了便宜,在南京的三天,早中晚都喝着叔公亲手冲泡的毛峰,聊着家乡的变化和成长的轨迹。叔公更多的是聆听,偶尔发问,夹杂着沉思。回家时,叔公恋恋不舍,拿出了剩下的毛峰塞在我包里,说是下次他回老家一起喝。当时他说,待高铁全程通了,便回家乡看看。回来后不久,听说叔公患了肺癌,也再没回来老家。而剩下的毛峰,我也没等到他回来便消耗掉了。
那种茶叶好喝,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喝茶品饮茶都是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喜欢喝的茶不一样,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品饮感受也不尽相同。我喜欢喝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之岩香,它是生长在福建闽北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里面的名枞,被誉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特点是香气馥郁持久、滋味浓而醇厚、香滑回甘、回味悠长,它是乌龙茶中的珍品。
岩茶,顾名思义,岩石中生长的茶,事实也是如此。它们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而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茶树,而且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更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因为这种艰苦的环境,所以生长出来的岩茶更加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口感风味更能打动人。岩茶的营养价值也很丰富,据中国预防医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实验证实,武夷岩茶具有抗衰老,防癌,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病,减肥和美容,保护泌尿器官,对消化器官的保健,对牙齿的保健,防止眼病,止渴、除疾、清凉解毒、兴奋神经中枢、消减疲劳、醒酒、解除酩酊、沉淀有害离子、消炎杀菌、抑制病毒、抗辐射、治辐射内外损伤等功效。
至于武夷岩茶的高价,山头,拼配,炒作等一些不良的,我觉得需要辩证看待,不盲目跟风,不听信谣言,理智看待就好。总之,喝茶,喜欢喝,就去尝试,就去多喝,喝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懂的分辨了。不用人云亦云,不用赶潮流追时髦,毕竟适合自己的才好。至于购买,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自然是贵的相对好些,所以还是那句话,茶为上品,适口为珍。
最奇葩的茶叶自然是非普洱神茶莫属,中国最落后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工艺极度落后,历史上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改进工艺方式,还是极度落后,说起来也是惭愧,中国真有比印度比非洲还要落后的制茶工艺。从明初南京柳树巷出发的驻屯军家属里,有着几位不是很专业制茶匠人,他们对社会上的散茶工艺领悟很少,还记得前朝的不完整的团茶工艺,到了云南以后却给云南制茶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宋代的无采造之法到了有迹可循,然后又顽固的将这种落后原始的工艺保存了五百年到民国。
民国以后的实业救国,云南也开始了国立茶叶试验场,尝试着加工出来了云南历史上的第一批绿茶,那是1923年,与之相对比的是在江南地区明代中期的隆庆年间,松萝茶工艺已经在四出传播了。再到1939年,抗战时期,江南产茶区的沦陷,而茶叶和桐油一样是中国仅存可以出口的物资之一,堂堂普洱神茶因为工艺落后,口味苦涩品质差,于是才有了冯绍裘他们的创制滇红,为中国茶叶出口开路,也为抗战提供了帮助。
最后到解放以后,因为香港市场对普洱茶是作为茶楼的免费用茶,价格低廉需求量大,但是普洱太苦涩就是用发水湿热的情况,加速发酵的办法来改变口感,于是借鉴了发水茶发明了熟普工艺。突然,在九十年代台湾普洱茶炒作崩盘以后,这一批港台茶叶骗子会同国内港台的堕落文人文化汉奸大肆炒作忽悠普洱茶,一大批沙雕入坑才有了今天东莞的几十万吨库存,于是越来越神话,普洱这种早就该进垃圾堆的落后工艺加工出来的劣质低档过期边销茶成了今天网上那些骗子最里的神茶,你说奇葩不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