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不少,多是人的经验总结,值得认识一些是有用处的。目前流行于民间的农俗谚语是我国农业一代代人在实际耕种收获时总结出来的,是农民智慧的结晶,特别是根据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各种农作物的播种与收成时间的谚语,是农民长期以来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谚语“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农村老话“八月耕地一篓油,九月耕地半篓油”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经历了刀耕火种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目前流行于民间的农俗谚语是我国农业一代代人在实际耕种收获时总结出来的,是农民智慧的结晶,特别是根据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各种农作物的播种与收成时间的谚语,是农民长期以来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谚语“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这就说明农人耕种时间上一定要遵从规律性,按时插种播收,种早种晚,时间先后有差别,别说滞后一个月播种会有什么不同了?而农谚“八月耕地一篓油,九月耕地半篓油”也说明了作物适时耕种的必要性与紧迫感,农作物播种历来的习惯就是宜早不宜迟,秧苗种植时隔三、五天其成苗的状况都不一样。以I这个谚语说明八月耕种正当时,适时种植,确保作物大丰收,到九月份再开始种植,己错过了庄稼播种生长的最佳时机,土壤结构,气候的适应性都会因此造成大的影响,庄稼的成活率与收成情况会因此大大折扣的,不按农谚规律种田减产甚至绝收都是可能的。
今天是大暑,农村俗语"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急"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长期的对风、雨、雷、电、云,以及动物、植物的观察,逐渐积累出一些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天气观察法,并通过民间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比如,像什么“天有鱼鳞斑,晒稻不用翻”,是说如果看到天上的云像鱼鳞一样,这个天气肯定好,晒场上的稻谷不用翻动就能晒干;还有“月晕而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耳熟能详。
现在大家也都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借着东风,不是他和龙王关系好,而是他善于观察天象,知道近两天内肯定有东风刮起。但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深莫测,才装神弄鬼、故弄玄虚。(诸葛亮借东风 剧照)夏季,我国除西南一带受西南季风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是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夏季风在3月初开始影响华南沿海,然后以渐进、急进两种方式向我国北方推进,7月中旬到7月底到达黄河以北,这一时期为夏季风极盛期。
夏季风从海洋上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正值每年的7月中下旬,也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的开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夏天的雨往往是从东南方向来,在西边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写的正是这种现象。道理很简单,雨是靠云层积累到一定厚度才能够形成的。大量的云层从东南方向摇旗呐喊而来,到了西边方可形成浓厚的积雨云,电闪雷鸣,这是,雨开始下啦。
如果暖湿气流碰撞激烈的话,往往还会伴随着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所以说,有经验的人,看到东边的闪电是不会在意的,只有西边电闪雷鸣,就要赶紧找地方躲雨了。皖北一带流传着“东虹(念jiang,是1958年汉语拼音改革前的地方读音)风,西虹雨”的说法,和所问的问题内容是一个道理。。
农村季节农谚“亮一亮下一丈,黑一黑半米深”具体是指的什么?有道理吗?
亮一亮,下一丈;黑一黑,半米深。这是一句气象谚语,看云可以识天气。这句气象谚语虽然运用夸张说法,说的夸张了点,但是经验的总结,很有道理的,并非一点理没有。如果天上黑云一片,浓而厚,风雨欲来,乌云压顶,出突然闪亮一下,必会大雨倾盘;如果乌云比原来更黑更浓了,那雨会下得更大。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不少,多是人的经验总结,值得认识一些是有用处的。
十雾九晴,一雾三晴,春雾当日晴。早起雾团团,响午晒死狗。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早上薄薄云,中午晒死人。早上浮云走,中午晒死狗。今日花花云,明日晒死人。一块乌云在压顶,再大风雨也不惊。天上起了鲤鱼斑,明白晒谷不用翻。日落乌云半夜消,明日晒得背皮焦。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