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为什么要调砂呢?
谈及调砂,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澄清、确认:一、不要和铺砂工艺混淆:铺砂,是紫砂器塑型过程中的一种点缀、装饰工艺。铺的砂,是从紫砂矿料中天然所含有的砂,根据艺术表达的需要而精选出来的。在泥坯壶压型、定型过程中,点缀在壶表。铺的砂不必与原矿料含的砂砂色一致,色差会增加艺术表达力。二、不能对调砂的“调”的概念混淆:尤其是属于紫泥大类的紫砂矿料,自身天然含有独特的砂,而每一块矿料,砂的含比不尽相同(举个例子:黄龙山紫茄泥,原矿料上的鸡眼,大小多少都不会均匀一致,粉碎之后含比也不会完全统一)。
这就需要在粉碎成通粉颗粒之后拼堆、匀砂,统一含比。这与泥料之中后行调外砂,是两个概念。含比的均匀、统一练制不能称之为调砂。那么,真正的调砂又是为了什么?具体什么情况下要调砂?一、调砂的目的:①从降低塑型、烧制的强度的角度看:都知道砂为骨,在塑型过程中起到骨架支撑作用。黏土质成分含比高的紫砂泥料泥性重,塑型、烧制收缩率大,应力也大。
为了能做成壶、提高烧制成品率,砂一调,就迎刃而解。这就是朱泥要调生砂或者熟砂的缘由。②冲浆的同时,必然要调砂:冲浆工艺在解决外山料在氧化焰气氛烧制过程中,因不能充分烧结,金属氧化物不能再结晶而水色差;或者伪饰仿色一些特殊水色的紫砂泥(诸如黄龙山大红袍的中国红、黄龙山黑朱泥的纯正黑、黄龙山紫茄泥的紫罗兰等)的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新问题:属于陶土的稀泥浆料,烧制后完全玻化,而不具备紫砂的双气孔结构效用,把玩、伺茗无从谈及;同时为了掩盖冲浆料,稀泥浆完全包裹颗粒表面的特征不易被玩家识破,故而在已经冲浆着色调配好的泥料之中,后行调砂。
这样后调进去的砂不会被稀泥浆完全包裹而尚显砂色,不易被识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地提高了开气孔效率,降低了玻化度高的负效应,具有了一定的透气性。二、调砂的影响:①泥性重的本山、原矿料:无论调生砂还是熟砂,在烧制的过程中,调的砂与底料吃温不尽相同,只能就低而不能就高,所以不能同步烧结,行话说:烧不透,生瓜蛋一个。
把玩不但不能浆色沁染,还容易吐黑;伺茶性就更别提了,甚或土腥味久久不去。②冲浆料调砂:首先底料就并非紫砂,不具备本山、原矿紫砂的天然的分子结构特性,原本就不能烧结;再加之稀泥浆浆料,烧制后玻化度高,无异于生瓜蛋外面抹了一层玻璃釉。尽管后行调砂,改善了气孔率,也于事无补。一旦烧制温度稍高,就成了透水出汗的壶,又何谈把玩伺茗!仅从逻辑上看,调砂本身就是悖论:天然含砂的紫砂矿料,又何需再行调砂;天然泥性重的紫砂矿料,又有何能调砂!认知是在把玩实践的过程中,渐进积累的。
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告诉您,做壶人自己用的章,一般都有防伪处理。这个处理,很可能是外人根本注意不到的细节。而且,这个防伪一般不会去公开。目的就是以后自己能准确辨别壶的真假。因此,如果想要通过印章来辨别,我们做壶人非常容易辨别自己的壶,一眼看穿。而其它人的壶,则无法判断。当然,一些老壶,由于印章已经经过考证,有了标准的样板,以及不同时代的章有不同时代的特色,则可以通过印章来大致判断。
感谢头条邀请,关于紫砂壶调砂与铺砂我有这几点看法,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铺砂,铺砂是在紫砂表面装饰一层熟砂,对紫砂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作者根据创作来调配紫砂泥料,这样不仅增加壶的层次感,在收缩比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好的铺砂作品,疏密有度这样才是好的作品,第二是调砂作品,调砂作品主要是增加壶的肌理性,明代时大彬就是练泥高手,用多种紫砂泥料相互调配烧制紫砂壶,这样的壶透气性更好,烧制出的颜色水头也更足一些,所以现在有很多大家不仅仅是制壶高手更是调配泥料的高手,一把好的作品从泥料的选择和壶的做工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