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建文帝在朱元璋死后十分信任方孝孺,将他当作政治上的第一顾问,不论大小事情,全都要向方孝孺请教。朱棣起兵夺取了天下之后,为了取得天下人心,他迫切需要以方孝孺为代表的旧朝重臣的合作,利用方孝孺重臣和大儒的双重身份,显示自己当皇帝在法理上和道义上的正统性。但是在方孝孺眼中,朱棣就是一个篡位的奸贼,自己不可能与之合作。
朱棣在劝降方孝孺时以周公自居,用“周公辅成王”的典故来为自己辩护,但被方孝孺驳得体无完肤。朱档恼羞成怒,以诛九族来威胁方孝儒,方孝儒以一句“便十族奈何”顶了回去。残忍的朱棣果然将方孝孺的九族加上门生一起列为“十族”,当着方孝孺的面杀了八百多人。方孝孺最后写下“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的绝命诗,慷慨就义。 方孝孺该不该杀?这一点我们从后世的评价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到答案。
方孝孺一生以圣贤自任。他“持守之严,刚大之气,为有明之学祖”。他代表的是明初的那一股高洁的儒家之气。 可是当方孝孺死后,他身上的这种正气,慢慢的在读书人中消失了。他死后,朱棣对他不断丑化,禁止读方孝孺的著作,将方孝孺打扮成一个祸国的奸臣,都是他和齐泰等人误国,才使建文帝成为昏君,他朱棣这才无奈之下行周公之举。
而世人见取义成仁带来的是十族被灭的惨状,读书人的生命价值取向渐渐被扭曲了。从方孝孺死后,“成仁取义之训,为世大禁”。读书人放弃了理想,屈服于恐怖的政治势力。其实一开始,朱棣恨的人不包括方孝孺,他恨的是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力主削藩的建文大臣。朱棣不过是想利用方孝孺为自己篡位寻找一个遮羞布。如果方孝孺合作,不但不会死,反而高官厚禄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可是方孝孺选择了反抗,他不肯背叛自己的内心,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伟大的,是不该死的。 方孝孺死后,虽然朱棣严禁人民读方孝孺的著作,但仍有很多读书人偷偷的保存了方孝孺的作品。朱棣一死,为方孝孺平反的声音便此起彼伏,几乎贯穿了明朝中前期整个历史时期。这说明在天下人心中,方孝孺是无罪的,是冤死的,朱棣杀方孝孺,是不得人心的。
方孝孺是当时士林领袖,又是朱元璋亲选的托孤大臣,正在方孝孺用他的学识,推行他的理想的时候,朱棣打破了方孝孺的理想。在一个品德高尚的士林领袖和一个篡位的奸臣之间,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调和的。明代大儒刘宗周说过,方孝孺“非孔孟不师,非伊周不任”,他的死,是儒家传统中忠君顺道精神的最好体现。相比之下,挥舞屠刀的朱棣的形象是那么渺小,那么低贱。
中国儿童到底应该多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还是应该多读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
儿童,应该读属于童趣的书籍。要知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都是儒家思想的读物,让天真烂漫的儿童去读这些书,看不看得懂是一回事,想不想主动去学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儿童的本意,肯定喜欢童话和神话故事,对于这一点,每个中年人问问自己的童年时代,答案不言自明。既然答案已经明了,也就无所谓当前的选择了。
像儒家思想的读物,我认为,应该在上小学以后学习为好。毕竟学龄儿童心智发育慢慢开始成熟,这个时候开始吸取传统优秀的文化知识,更加能够理解儒家思想。当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对于儒家文化,褒贬不一。我认为,对于儒家文化,应该采取扬弃,保留其正能量的部分。只有这样,儒家文化才能被时代所接纳。(作者多年从事政工工作,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研究,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