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意义上的普洱茶是以地名起名的茶叶。跟现在我们以工艺来命名的普洱茶有教大的区别。 第二 现在普洱茶定义和加工工艺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将普洱茶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第三 故事(这个说法笔者在之前的答题中使用过) 一直以来,云南的茶叶,作为重要的外贸物资,销往香港和澳门。人们使用人搬马驮的方式,经一年的时间,茶叶才能够从云南运到目的地。传统的“筑茶”工艺,加上茶叶在运输过程中日晒雨淋,由于自然的酶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冲泡出来的茶汤是红色的,并且拥有独特的令人喜欢的滋味。
聪明的香港茶商,有意再把这种茶存放6、7年之久,使得茶汤更红滋味更好。1950年代后,由于交通便利了,还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澳门和香港的茶客再也喝不到这种红汤的云南茶了。快速运过去的新鲜茶,非常不讨人喜欢。1950年代到1970年代,香港,广州,云南的茶技人员,不约而同地在寻找一种能使云南茶快速发红汤的方法。
普洱茶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普洱茶为何叫做普洱茶?普洱茶的由来: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整个云南缺少食用盐,只有普洱有盐井,因此茶农去哪里把茶叶卖啦换回来食盐用,做茶的人全部都去哪里交易,茶叶因此叫做普洱茶。普洱茶当时是晒青,有时候遇到雨季茶叶受潮湿就会在马背上自然发酵成熟茶,这就是熟茶的来历,后有人便于携带,就按照计量单位做成2.5公斤一桶,每片357克,这就是七子饼的来历。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的时候全国都要往朝廷进贡茶叶,云南的茶叶也要进京,一般都是晒青茶。有一年也和往年一样用马帮运茶叶,茶叶用竹楼盛着,周围用桑皮纸包起来顶上用油布盖起来。这一年春季多雨,沿途全部是下雨到京城客栈的时候打开一看,茶叶已经变色发黑,有的还霉变了。贡品茶坏啦是要杀头的,所有人都在客栈不敢交付贡品,就等死啦。
这个时候一个押运的官员就说,大家把茶叶凉干,就对皇上说这是今年的新品,反正都是死。大家也只好这样做,在客栈把茶叶晒干,就去交贡品茶。接到贡品的官员不敢怠慢,留给皇上泡上茶叶送上去啦。这几天皇上吃的太油腻,胃肠也不舒服正在犯愁,太医也没有办法。听说云南的贡品茶到了,还是新品就喝啦。看到茶叶汤色如琥珀色,还有一种醇香味,皇上就喝下去啦。
老茶客常说“普洱茶是喝茶人的终结,是茶人的最后一站”为什么呢?
如果要称“老茶客”,我认为我是一个典型的“老茶客”!从小到大都喝茶的“老茶客”!做为南方人,在水质不太好的时代,每家每户都会用壶烧开水,壶里放入茶叶泡茶喝。只是茶叶是当地农村的细茶,有些放了香草香,有些烤了松木香,有些烟熏枫毛球果香……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至于提问者提出的“普洱茶是喝茶人的终结,是茶人的最后一站”,我认为这是明显地带人入“圈套”,让好普洱茶的人沉底不起,沉迷不已,也让不爱普洱茶的人趋之若鹜,幻想不断。
实际上,就喝茶的我而言,如果以2000年前后作比较,以2010年至今作对比,就会有不同的认同。1995年2000年以前,对龙井茶,碧螺春,岳阳毛尖,君山银针等毛尖类茶非常喜欢,经常与人分享,经常换着泡茶喝。2000年至2005年之间,大红袍,铁观音,人参乌龙茶,台湾乌龙茶等半发酵茶比较喜欢喝,还有很多人特别追求人参乌龙茶。
但是我只喜欢铁观音茶叶。2006年至今,由于物质丰富多彩,吃香的喝辣的,吃饱喝足的人多了,肚子肥胖了,加之台湾人在大肆宣传炒作普洱茶,泡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消费量也越来越大,一时间,普洱茶概念深入人心,追求普洱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当时还有很多人自称高端消费者,不是普洱茶不待见,还美其名曰“茶至普洱止!”与题主的话有些相似。
但是,至今我不觉得普洱茶有何不可或缺,喝过一段时间的普洱茶后,我还是认为铁观音茶叶的香浓,清爽,最合我的口味,以至于现在我的惯用茶就是“铁观音”,天天必喝不可少。“千茶千样,百茶百性。”,“各茶有各味,各茶适各性,各茶入各眼”。我认为,真正的“老茶人”一定是一一不单纯的附和别人的宣传,不简单的认可别人的追求,不怀疑自己口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