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天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谢谢邀请,欢迎关注【懂茶帝】段泥是紫砂泥料的一种。段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段泥,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它的“骨感”太强了!在紫砂的世界里,石英砂为“骨”,陶土为“肉”!在所有的泥料类别中,段泥的“骨感”无疑是表现最为明显的,没有之一!其次,段泥中的铁含量是所有泥类中最低的,所以颜色不够鲜艳!基本上是从天青色到金黄色过度!没有大红大绿大紫!友情提示:因为段泥壶的颗粒感较强,也就意味着颗粒之间的双气孔表现更加突出,所以茶汤中的色素更容易渗透到表层!所以不建议用段泥壶泡茶汤颜色深的茶叶,比如普洱茶熟茶、安化黑茶、六堡茶,以及超过20年的老生普,就算是闽北武夷岩茶也要慎重!@明星上头条@悟空问答。
紫砂和段泥有什么区别?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懂茶帝】段泥是紫砂泥料的一种。紫砂泥料分为紫泥、红泥、绿泥和段泥四个大类。紫砂壶泥料的分类,目前还没有官方系统的说法。但小懂的这个分类方法,是目前紫砂业内较为普遍认同的观点。段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天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
什么是紫砂目数,该怎么选?
作为一个紫砂从业者,对紫砂文化有特殊的感情,希望紫砂文化不断发扬传承,因此我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回答,如果不容易理解,请留言交流。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紫砂矿料?紫砂矿料主要由粉砂碎屑及胶结它的粘土矿物质组成,粉砂碎屑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含少量的黑白云母和长石,褐铁矿等,石英碎屑孤立地分布在胶结物中,成基底式结交。
胶结物为粘土矿物质,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并含有一定量的水云母及赤铁矿等。紫砂矿料经过粉碎,筛分,提纯,陈腐,练泥,甚至调砂等工艺形成所谓的紫砂泥。紫砂的目数,是形容紫砂泥料的粗细的,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糙。在紫砂壶发展年代中,紫砂泥的目数在20目-100目,清朝早期为35目,清朝中期为55-60目,1958年以后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朱泥比较细腻,目数在80到100。
常规来说,40-60目的壶较多,尤其是60目,物理性、冷热急变性都在较好的控制范围内,既能表现出细腻之美,又有砂质的古朴感,通过养壶,无论是光泽度还是透气性都非常好的。壶友们最关心的是,这个目数的高低,会影响到紫砂壶的品质或者使用效果吗?业界普遍认为目数的高低一定会影响到紫砂壶的质感呈现。目数越高的紫砂泥,越细,那做出来的紫砂壶,也一定是相对更细腻的,颗粒不会太过于粗大,如图中80目一定比40目更显细腻。
反之,目数低的紫砂泥,做出来的紫砂壶,一定相对颗粒更粗些,手感也不会那么细腻,紫砂的质感应该更突出。那么有些壶友认为目数和紫砂壶的透气性有关系?也许有,但影响不大。紫砂泥料的透气性是由紫砂矿料组成物质和从矿物到泥料演变的工艺决定。而不是外观颗粒大小来决定的。不能说把紫砂泥料磨细了,它的气孔就会少了,或者把紫砂泥料磨粗了,气孔就会增加了。
在这里科普一下什么是双气孔结构?紫砂的气孔特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包裹在团聚周围的石英,粘土等单一矿物与团粒之间形成的链状气孔群。链状气孔群的成因,是原始团粒之间,单一矿物之间及团粒与单一矿物之间,在成型干燥过程中形成的空隙及烧成时团粒,粘土发生收缩形成的空隙,只不过空隙已经细小,一般宽度在20微米以下,有的甚至小于10微米,延长度不等。
另一种气孔是团聚体内部形成的微细气孔,是团粒内部矿物之间在烧成过程中,因收缩不一致而形成许多的细微气孔,一般在1.3微米左右。这两种气孔便是紫砂特有的双气孔结构。因此壶友在选紫砂壶时,首先是自己希望入手的泥料和壶型,喜欢颗粒质感的,可以考虑目数低,喜欢壶细腻表面,可以考虑目数高的泥料。以上的观点,欢迎留言交流。
紫砂壶中段泥壶有什么特点?
段泥,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它的“骨感”太强了!在紫砂的世界里,石英砂为“骨”,陶土为“肉”!在所有的泥料类别中,段泥的“骨感”无疑是表现最为明显的,没有之一!其次,段泥中的铁含量是所有泥类中最低的,所以颜色不够鲜艳!基本上是从天青色到金黄色过度!没有大红大绿大紫!友情提示:因为段泥壶的颗粒感较强,也就意味着颗粒之间的双气孔表现更加突出,所以茶汤中的色素更容易渗透到表层!所以不建议用段泥壶泡茶汤颜色深的茶叶,比如普洱茶熟茶、安化黑茶、六堡茶,以及超过20年的老生普,就算是闽北武夷岩茶也要慎重!@明星上头条 @悟空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