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无论爵位如何,名义上都是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对应着爵位等级,称谓就是:宋公、齐侯、燕伯、楚子、许男。这是很严格的,不可僭越。姜太公封齐国,称为“齐侯”,位居“五侯九伯”之上。五侯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是指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姜子牙是齐国的始祖,谥号为齐太公。
谥号需要周王朝批准才行。这个或许是姜子牙对周朝建国的贡献,死后谥号为公,这也是一种褒奖。这也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对于去世的人给与更高的封号,以示尊崇。齐国是大国,地位重要,之后的历代国君,都谥号为“公”。活着的时候,诸侯在一起还是以“侯”相称。再如周公旦,鲁国国君,侯爵,后世也以周公相称。召公奭,燕国国君,伯爵,他的称谓“召伯、召康公、召公奭”等。
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召公由其子到封国治理国家,他们留在朝廷辅佐天子,由于是周朝宗室大臣,而且辅佐朝政有大功,去世后谥号为"公"。晋国,侯爵,在晋昭侯之前,都称晋侯。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分裂为翼和曲沃。晋侯也称作翼侯,曲沃是伯爵,先是称曲沃伯,后为曲沃武公(前716年--前679年)后来,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就成了晋武公。
之后,晋侯都称为“公”。这已经是春秋时期,周室式微,权威丧失,各诸侯国不再那么听招呼啦。国君去世,继承人就给确定谥号,不管周王室是否同意,诸侯国是否认可,起码自己国内叫着舒服。有些因为势力强大了,逼迫周王提高爵位;有些诸侯国相互抬举,彼此提高爵位。擅自改变谥号,这是僭越行为,可能就因为这么一个谥号,导致一场战争。
本来就想干一架,总要找个理由吧。楚国是子爵,国君称为楚子。我们听着别扭,楚国的国君们更感觉不爽。一直想提高一下国君的身份,可周王不允许。一怒之下,楚国就自称为王。一般史料皆称楚国称王始于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但《韩非子》记载,楚武王之兄楚蚡冒已有“楚历王”的称号。这恐怕是最早的自立为王吧。
但这一时期不仅仅楚国称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也都已经称王。春秋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仅仅是名义上的存在。各诸侯国各自行政,不再把周王放在眼里,不仅不听招呼,而且大多不再朝见和进贡。国君的更替也不再按照程序上报批准,不管周朝廷是否认可,谁抢到算谁的。国君去世后的谥号也是自行其是,想称啥就称啥,没那么多讲究,也没那么多计较。
《西游记》里,妖怪都想长生不老,为什么没有妖怪打人参果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