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冶铁、煮盐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商人也从资源提供、经营权授予、收取重税等方面加强管制。为此,历代也都建立了相关的机构进行管理。汉代有大司农,唐代有盐铁使,宋代权归太尉府,在各地设转运司,元代中央的中书省为最高管理部门,地方设榷茶盐转运司,清代在中央归户部管理,改司为道,在地方设茶盐道。一直到1910年,朝廷“改四川盐茶道为盐运使,茶务归劝业道管理”,盐运茶务分治,不再称“道”。
盐、茶等官营专卖的政策主要有三层目的。一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二是为了便于国家抑制管理商业的发展,三是为了稳定经济发展贸易。那么,如此重要的部门在清代官职究竟有多大呢?清代的官职共有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大学士、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为正一品,帝师、六部尚书、各大行政区总督,武官中的将军、都统、提督为从一品。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当然是道台比知府大了。明清两朝,地方行政分为省、府、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明初,最早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主管民政,俗称“藩台”,从二品。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臬台”,正三品。这两个长官,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政治地位是一样的,都是知府的直接上级,皇帝的直接下级,对皇帝直接负责。明初,皇帝之所以要把省一级的管理权限进行分割,主要是为了让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基层相互制约,避免像元朝那样,封疆大吏在地方上一家独大,造反威胁朝廷。
但这样的分权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如果碰上难搞的事情,比如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外患入侵,布政使和按察使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办不成事。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明朝中期,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就经常扯皮推诿。于是乎,后来的明朝皇帝就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增加了巡抚。(明朝地方还有一个都指挥使,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合称三司)每当地方上出现难搞的事件时,皇帝就派巡抚下去,统筹指挥三司解决问题。
巡抚这个官职,俗称“抚台”。起初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皇帝才临时设立。派京官下去。不需要了,就撤销。把官员再召回朝。后来,明朝皇帝觉得常设巡抚,更便于对地方进行管理。于是,巡抚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职务,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在地方。既管理地方的行政、司法、经济,也管一部分军事。又后来,到了明末。
由于战争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外患或内部的农民军,经常是跨几个省运动作战。于是,皇帝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负责两到三个省的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总督这个官职,俗称“制台”。起初也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才设立,不需要了就撤销。后来,也是因为皇帝觉得常设总督,更便于管理地方。于是总督也变成了固定职务,成为两至三个省的最高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