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镶片法工艺:紫砂壶镶片法成型工艺,是由多张泥片由滋泥粘连,胶结部位的泥性重,相对致密度高,整个壶身各个部位会存在致密度差;而对于通过拍打塑形的全手工壶,就算是在一张泥片上,也会存在致密度差,比如说仿古壶的壶身腰线高点,致密度相对更疏松。越是疏松的部位,也正是惊裂的易发区,热传导的不均所致热膨胀率不同,机械牵拉力差异导致。
如何正确地防止和降低紫砂壶惊裂的发生,首先要从主观意识上认知、纠偏:①千万不要想当然的以为:所处南方地区,常年环境温度高,不会发生。惊裂的发生,可不在乎环境温度高,关键在于温差和热传导的不均匀速率。不经过温壶,甚至用带有热烷值高的水蒸气的沸水直接爆冲,不惊裂还真是运气了。当然,北方环境温度低的季节就要高度注意了,发生几率会大大提高。
给朋友们提供一个警醒值:一百度沸水与环境室温的差值如果大于六、七十度,就要千万小心了!②千万不要不明其理就断言:紫砂壶是不会惊裂的,一旦爆裂,那是原本就有暗伤。不排除会有暗伤、暗裂存在的可能性,但确定导致的原因,也并非无迹可寻:惊裂是在一瞬间发生的,牵裂剧烈,断口内外锐利、清晰,茬口是新的,尚未有茶色沁染,不会出现暗裂慢牵拉积累所致的断口锯齿状明显。
另,如果是刻意制造冷热交替,也不会发生惊裂,只能说明材质有问题,并非紫砂。什么道理,明确了上述惊裂发生的本因,也就不难明白了。不具备紫砂惊裂的结构性材质基础,想裂也难!③千万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紫泥类的紫砂壶结晶度低,不会发生惊裂。只要是烧结的紫砂壶,结晶度高低、结晶纯度的高低,也只是容易和更容易惊裂的分别。
在把玩过程中,有效防止惊裂的方法,只有在意识中高度认知的前提下,而后注意在冲茗过程中温壶、温壶、再温壶(重要的事情务必说三遍)!煮水、水沸、声静、水蒸汽消散,再温壶、泡茶。壶不惊,茶不熟!@紫砂泥的传人 :图一、二所示:小煤窑朱泥西施壶和美人杯;图三所示:黄龙山大红袍西施壶;都是结晶度很高的紫砂壶。。
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为什么要调砂呢?
谈及调砂,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澄清、确认:一、不要和铺砂工艺混淆:铺砂,是紫砂器塑型过程中的一种点缀、装饰工艺。铺的砂,是从紫砂矿料中天然所含有的砂,根据艺术表达的需要而精选出来的。在泥坯壶压型、定型过程中,点缀在壶表。铺的砂不必与原矿料含的砂砂色一致,色差会增加艺术表达力。二、不能对调砂的“调”的概念混淆:尤其是属于紫泥大类的紫砂矿料,自身天然含有独特的砂,而每一块矿料,砂的含比不尽相同(举个例子:黄龙山紫茄泥,原矿料上的鸡眼,大小多少都不会均匀一致,粉碎之后含比也不会完全统一)。
这就需要在粉碎成通粉颗粒之后拼堆、匀砂,统一含比。这与泥料之中后行调外砂,是两个概念。含比的均匀、统一练制不能称之为调砂。那么,真正的调砂又是为了什么?具体什么情况下要调砂?一、调砂的目的:①从降低塑型、烧制的强度的角度看:都知道砂为骨,在塑型过程中起到骨架支撑作用。黏土质成分含比高的紫砂泥料泥性重,塑型、烧制收缩率大,应力也大。
为了能做成壶、提高烧制成品率,砂一调,就迎刃而解。这就是朱泥要调生砂或者熟砂的缘由。②冲浆的同时,必然要调砂:冲浆工艺在解决外山料在氧化焰气氛烧制过程中,因不能充分烧结,金属氧化物不能再结晶而水色差;或者伪饰仿色一些特殊水色的紫砂泥(诸如黄龙山大红袍的中国红、黄龙山黑朱泥的纯正黑、黄龙山紫茄泥的紫罗兰等)的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新问题:属于陶土的稀泥浆料,烧制后完全玻化,而不具备紫砂的双气孔结构效用,把玩、伺茗无从谈及;同时为了掩盖冲浆料,稀泥浆完全包裹颗粒表面的特征不易被玩家识破,故而在已经冲浆着色调配好的泥料之中,后行调砂。
这样后调进去的砂不会被稀泥浆完全包裹而尚显砂色,不易被识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地提高了开气孔效率,降低了玻化度高的负效应,具有了一定的透气性。二、调砂的影响:①泥性重的本山、原矿料:无论调生砂还是熟砂,在烧制的过程中,调的砂与底料吃温不尽相同,只能就低而不能就高,所以不能同步烧结,行话说:烧不透,生瓜蛋一个。
把玩不但不能浆色沁染,还容易吐黑;伺茶性就更别提了,甚或土腥味久久不去。②冲浆料调砂:首先底料就并非紫砂,不具备本山、原矿紫砂的天然的分子结构特性,原本就不能烧结;再加之稀泥浆浆料,烧制后玻化度高,无异于生瓜蛋外面抹了一层玻璃釉。尽管后行调砂,改善了气孔率,也于事无补。一旦烧制温度稍高,就成了透水出汗的壶,又何谈把玩伺茗!仅从逻辑上看,调砂本身就是悖论:天然含砂的紫砂矿料,又何需再行调砂;天然泥性重的紫砂矿料,又有何能调砂!认知是在把玩实践的过程中,渐进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