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略了各道工序,只茶叶放好,水开了沏满壶,主人再由茶壶直接分到茶碗里去,“酒要满,茶要浅”,七分满就可以了。我们要想让其变得简单,也不是不可以。更有甚者,茶具因冲泡此类之茶而结上一层黄渍难以清理。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让喝茶变简单,怎么办?
饮茶是一种文化,讲究饮茶之道,茶道的程序比较复杂,需要时间慢慢品饮。生活需要仪式感,功夫茶,无疑是一种让心灵升华的仪式。洗壶:先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再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然后,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奉茶:以茶奉客。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恐怕没有时间,没有耐心,是无法静心加入这个过场的。
我们要想让其变得简单,也不是不可以。记得小时候,我的祖母每日必喝茶,有客人来时必须上茶,无客时,也必是每次餐后用茶,是一个从小的习惯,一人一壶一茶,也很惬意。祖母童年的家庭背景是大户人家,饮茶自是有所讲究,然而后来家境和社会都有所改变,不能让她拥有一个完好的饮茶环境和品茶时间。但是,祖母依然没有舍弃对茶的热爱,用最简单的茶具和最简单的步骤,延续她的传统,保持与这段茶文化的缘分,直至八十岁去世。
祖母饮茶虽然简化,仍然有着程序,一,水必须要开,那时候没有电壶,用燎壶专门烧开水沏茶,或者做饭时锅灶后面有个汆子,一汆子开水沏一壶茶还有富余,剩下的灌入保温壶里备用。祖母愿意用新水泡茶,缸里的陈水总是不满意,听她发过小小的牢骚,抱怨水质不好糟蹋了好茶叶,可惜了的。二,茶壶无论陶瓷或者紫砂壶,祖母都用过,一个茶壶带六个茶碗,都放在一个白茶盘里,再无其他。
省略了各道工序,只茶叶放好,水开了沏满壶,主人再由茶壶直接分到茶碗里去,“酒要满,茶要浅”,七分满就可以了。大家各自品饮,聊天,津津乐道。三,祖母对茶叶也懂得,好茶和次茶她品一口就能辨别出来,而且能分辨出是西湖龙井,还是铁观音,或者是小卖部里两三元一袋的茶叶沫子,并且还能讲出门道差别来,好在哪里,次在哪里,味道的不同都说得分明。
陈茶新茶都逃不过她敏感的舌尖,就如同嗜酒的人对于酒的研究,祖母与茶彼此透彻,心知肚明,互相有灵犀。记得她最喜欢的茶叶是茉莉花茶,偏引得我也爱上了那芬芳的花茶。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加匆忙,对于功夫茶,真的成了奢望,难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去品味细酌。我觉得祖母的饮茶方式已是极简,但是现在有了电壶,保温杯,人们出行带一杯茶也很方便。
绿茶(龙井)第一泡颜色黄绿明亮,为什么到了第二泡或者第三泡,颜色变成红棕色?
谢谢邀请正宗西湖龙井,确为绿茶名品之一,它们都具有绿茶所特有的共性,当年生产的茶叶,无祝贵贱,在正规渠道保管配送下,无污染的情况下,再经过正常的开水冲泡,其汤色一泡微黄,二泡黄色略深且透亮,在连续冲泡三泡四泡后,汤色如白开水,无色无味了。优质的绿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猴魁等,即使一泡之后,汤汁未出尽之前,放置隔夜或多天,其汤色渐浓,但依然黄而明亮。
出现汤色如题所述之现象,究其原因,其一,鲜叶在制作前,因人为或其他原因,将鲜叶闷烧掉了;其二,新购的当年生产的新茶,因保管不善,如受潮或铁盒包装常置于常温20℃以上的自然环境中,茶叶必自然发酵;其三,隔年或多年陈茶,因久置而自然发酵;另外,原本就是发酵茶。更有甚者,茶具因冲泡此类之茶而结上一层黄渍难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