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招待宝钗黛玉的两个古董珍宝茶具,偏僻的文字,少见的形制,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总感觉曹雪芹这么煞有介事的写,绝不仅仅为了展示妙玉的藏品有多么牛叉,或者为了表现妙玉有多么的精于茶道。就如同黛玉是坐在的妙玉的蒲团上那么自然一样,其实黛玉、妙玉在许多的地方是高度统一的,这更代表了一种价值认同,宝钗就不同了,她坐在榻上,这个关系自然远了一层。
其实妙玉分配给二人的茶具,曹雪芹这里有着很深的寓意的。原文写:又见妙玉又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ban pao jia],”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qiao]”,妙玉斟了一䀉给黛玉。
近来查阅资料,果然有重大发现,先说“斝”:王忠悫公《观堂集林》卷三有“说斝”一文,“斝为爵之大者,故名为斝。斝者,假也,大也。古人不独以为饮器,又以为灌尊”。《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就是斝)五升。”可见斝在大小上是有定式的。《礼记·礼器》有:“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
”用我们今人的大白话的意思就是,斝这个东西首先很大,比爵大五倍,比觚大一倍半,比觯大近一倍,比角都大,它是用来温酒用的,古人的酒都是黄酒,度数非常低,用来温酒的器具肯定很大,否则供应不上啊!“[分瓜]瓟斝”,就是葫芦做成的斝器,如果很小,就不能称之为“斝”了,如果符合斝器的大,让宝钗捧一大葫芦或者大瓢喝茶,这像个什么话!古代贵族喝酒是用爵或樽的,给位卑者才献斝。
所以总结斝字,就是:大、卑、假。我个人不认为曹雪芹非要让宝钗与“斝”联系起来,我们知道,黛玉这个时候与宝钗还没有结为金兰契,她一直认为宝钗心里是藏奸的。妙玉的这个看似无意之举,算不算是为黛玉代言了呢?在这个场景里,妙玉、黛玉、宝玉三人说的热闹,宝钗却是自始至终未发一言。而且这个“[分瓜]瓟斝”说是晋代豪富的王恺珍玩,这种葫芦器自宋才有,而且也不属于金属玉器,传承到清代,字迹清晰还能作为日用品,也太小瞧这一千五六百年的光阴了,而且这个“斝”上又写“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这个时间倒是比较务实可行的,也比较可信。把宋代才有的葫芦器假托晋人故事,曹雪芹在这里一定是杜撰,不过是在点明宝钗商贾豪富的出身罢了。曹雪芹这一招不但狡猾,还透着些许调皮。其实脂砚斋多次批作者(芹溪)“用笔狡猾”,如甲戌本第一回眉批:“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