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多英雄,谁才是诸葛亮心中真正想辅佐的"明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清诸葛亮的生活环境和他的抱负志向。诸葛亮世代为汉臣。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瑯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当地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棣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而东汉朝廷这时却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
过了八、九年,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带着弟弟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过上了边学习边耕作的生活。在躬耕陇亩期间,诸葛亮多方游学,曾跟随庞统的叔父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学习,还结识了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名人。诸葛亮从小志向高远。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据说《梁父吟》为诸葛亮比照汉乐府创作的一首诗歌,原文是这样的:“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从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拥有大才的三勇士,仅仅因二桃竟相残而死,实在是太可惜了。
同时对作为相国的晏子,不能为国惜才,尽其器用,却玩弄巧术杀勇士,以此博得名相,表示不屑。诸葛亮身在乱世,能如此读史观世,可见其器识远大,立身崇高。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帮齐桓公小白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使齐国迅速富强,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了春秋五霸的首霸。
乐毅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受燕昭王召募,为燕国上卿,曾合燕、赵、秦、楚等五国之兵攻齐,下齐七十余城,攻占了大半个齐国,为燕昭王报了宿怨世仇。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也有恢复汉室,一匡天下的雄心。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年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人一起游学,石、徐、孟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却只观其大略。
说明诸葛亮读书不死记硬背,善于综合领略书中要领。诸葛亮每天早晨晚上,常常抱膝长啸,吞天吐地,来舒发自己的心胸之志。他曾经对三人说:“你们三个人啊,将来都可做到刺史太守的官职。”三个人问诸葛亮将来如何,诸葛亮但笑不答。从这里也可看出,诸葛亮卓尔不群,胸怀高远之志。诸葛亮想投曹操吗?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曹魏的房陵太守蒯祺,妹妹后来也嫁给了曹魏黄门吏部郎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但诸葛亮却不愿仕官曹魏,他隐居南阳,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和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娶的都是荆州望族蔡氏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