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过程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龚禄为主将,率军1.5万人于西路南下,意图沿线消灭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主力军,进而攻击益州郡雍闓与孟获大军;令庲降都督李恢,率本部2千余人走中路,由平夷县(今贵州毕节)迂回山路至益州郡(今云南东部),攻击孟获本部,切断孟获与高定之间的联系;令门下督马忠,领2千余人走东路,攻击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朱褒所部叛军。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大军按照战前部署开始进军。诸葛亮大军走水路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建立大营,分兵南下。 东路马忠按既定战略自僰道南下攻击牂柯郡,一战即定,随后留下安抚当地军民;中路的李恢军亦按既定战略偷袭孟获的后方。诸葛亮军到达卑水(今四川美姑)地区后,扎下营寨,吸引高定集结部队,以便决战。 高定将主力向卑水地区集结时,雍闓、孟获受高定请援,亦亲率部队进发此地。
但此时叛军产生内乱,雍闓被高定部将所杀,孟获得知此事后,便停增援。 诸葛亮见叛军无法集结到一起聚歼,便改变策略,先将高定击溃。 高定溃败后率部撤至邛都(今四川西昌),诸葛亮率军追击,再次击溃高定军,并斩杀了高定。随后诸葛亮开始追击向益州郡撤退的孟获军,而此时的中路李恢所部已经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并占领了孟获的大本营,孟获军已无退路。
225年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所部,并生擒了孟获。随后,诸葛亮与李恢会师于味县,二者合兵一处继续西进至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平定了周围部族。整个南征除了李恢深陷包围,诱骗后才得以战胜以外,其他战事均很顺利,在南中地区平定以后,诸葛亮分南中地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为六郡,即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并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且不留一兵一卒,并派遣士卒帮助少数民族部落发展农业、水利设施,传授制盐、冶炼、种茶的技术,从此,南中地区趋于稳定,成为蜀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可知,诸葛亮南征最远是打到了云南曲靖和滇池附近。注解:“七擒孟获”在《汉晋春秋》与《华阳国志》中均有出现,但作为三国时期正史的《三国志》并未记载,而裴松之注解里提到了此事,司马光也将此事记载在《资治通鉴》里,所以关于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还是存在争议的。而南征之战并非大战,诸如魏延、赵云、吴懿、马谡等人并未随征。
为什么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后人每年拜祖是到湖北的襄阳,而不是河南的南阳呢?有何依据?
河南方主要依据诸葛亮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认定南阳可笑至极,无知至极(早详细论述过,可查询到的)。 国家于1996.5.28早定论(网上有)并由中央广播台公布(我亲耳听到的,自此关注此事)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了(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20里处)。南阳失利方黔驴技穷近20余年都不服、胡闹—— 胡说什么古、今造假(改史)之类、贿赂之类,这样说的可信依据呢? 这些倒很让人唏嘘、鄙视!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服不服以上定论也得服的。
诸葛亮后代(浙江、广西据说都有分布)最近于2018年9月9日去(此前也多次去过)襄阳隆中纪拜祖先,但绝不去南阳卧龙岗伪躬耕地也是有力的证明,诸葛的后代人(主要在以上2省部分地方)比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傻吗? 我可不是豫、鄂人,也不是那方水军、枪手,我只宣传事实(包括详细论述)达到平息争论。。个人估计河南省外的人大都认可这20多年前的定论的,要河南人也认可还要几十年的。
为什么诸葛亮一直想北伐曹魏,而没有国际意识向现印度,伊朗,土耳其甚至欧洲方向发展呢?
其实,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很好理解,从两个方面就可以明白。第一,政治上,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延续大汉的政治大纛,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而战,更是为了刘备集团近三十年来的政治理想而奋斗。嗣吾二祖,龚行天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们的第一政治目标与基本国策,所以,他才会平定南中地区以后,便是开始北伐。对于南部地区来说,诸葛亮实际是追求汉夷相安,纲纪粗定的局面的,所以,他的重心,不在南方。
其二便是地理形势与认知,实际在当时,不仅是国力不支持,我们的基本领土认知,还不一定包括南亚次大陆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知道有,丛林茂密,瘴气密布,人烟稀少,山路阻隔,也是过不去的,过去了也是无法长久控制,以蜀汉的国力来说,确实是得不偿失。所以,政治上,基础国力以及地理认知来说,当时,的确无法向这些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