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从制出毛茶人工拣茶,到焙火焙成,到成品茶面市,快则7月,如果是分阶段慢焙的,甚至要到中秋前后。真可谓是制茶耗时近半年,得来全部靠工夫啊。03像天心、兰汤这样的制茶村每年自晒青开始,大半年都在忙着制茶,空气中的茶香氤氲也会持续半年之久。(晒茶青)白天人们打着赤脚,铺展开竹编或大白棉布,将绿叶均匀抛洒,村里的空气从刚晒时的清香转向后期的青苹果香,随着夜里一筛筛茶青的摇动,空气又随之转成了花香或果香。
到了六月,从武夷岩茶第一村天心村,到景区脚下的兰汤村,甚至在游客商业区三姑度假区,处处可见人们围坐在一张长桌上,双手不断从茶里拣出茶梗的场景。(拣茶梗)拣茶梗的多为妇女,从天明拣到天黑,所拣的是尚未烘焙的毛茶,剔除的是茶梗和黄片。其实,不将茶梗放在采摘阶段辟除,是因为茶梗在毛茶制茶过程中,也能为茶叶的香气做出重要贡献,所以,为了保留这个加分项且不影响成品茶的外观,而又必须拣除茶梗。
目前这种拣茶以及“扬簸”工艺多为手工完成,常常损耗大量手工人力。很难想象在机械如此高度发达的今天,依旧有这么一种生产的某个环节是需要由那么多人一同手工完成的。由于武夷岩茶剔净茶梗只留叶片,加上足火焙制,所以约8斤武夷岩茶鲜叶才能做成1斤干茶,对比中国其他茶类,鲜叶和干茶比例为4:1,仅为武夷岩茶的一半,成茶难得,那价格高昂也是必然的了。
(大红袍)你以为只是拣毛茶费人力吗?不不,武夷岩茶生产分工也极为细致,从茶园开始,每一步都有专工专司,从组织督办采茶的“带山”,到做青的青师傅,焙火的焙师傅......甚至过去筑石砌茶园,还有专门的石匠打制专用的石块。近20道制作工序,多达18种工种的规划,种种角色,不一而足,直到今天,上述这些分工依旧没有改变,尤为难得。
央视调查武夷岩茶520万一斤,你怎么看?
乍一看到这张图,第一反应可能会是:“这谁做的,正岩、半岩、洲茶的范围写错了,很不走心哟~”但是如果再注意到左上角的的CCTV2和右下角的“315在行动”,是不是会一下子紧张起来。央视!315!这是怎么了?这是昨天央视财经频道《315在行动》,专题“天价武夷岩茶调查”用到的一张图。今天这期节目和财经频道推送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
看完之后,有些话《说茶》觉得有必要和央视说。但凡对武夷岩茶有一些了解,就会知道这视频里的一些观点是对武夷岩茶的极大误解。比如这张图:这张图是今年年初在朋友圈刷屏的一张图,来源不明,大家转发其实只是一种调侃,特别是第一条“九龙窠母树大红袍”的价格为520万,看起来特别震撼人心,特别有传播点。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是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九龙窠崖壁之上的6株大红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公约》,母树大红袍作为“主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与景观”之一,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在旁标识身份的“大红袍”摩崖石刻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