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儒家的“德”“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以及“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等等。儒家的政治主张是提倡以德治国,以礼教化万民。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只有通过礼制教化,人才能规矩做人。
而统治者应该施仁政,善待天下百姓,这就是所谓的仁君爱民。荀子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宣扬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品德修养。后世儒家发展出的三纲五常等学说,更是教化人要做一个有德之人。所谓: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
儒家思想最终目的,希望教化人入世成为君子。【结语】儒家和道家两派的思想学术,是中国延续下来的两个最为重要的传统国学。其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道家思想却成为本土道教的教义。儒家文明在中华文化圈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在西方却得到了最大的认同。道家学说庞杂而渊博,被称为百家之源头。后世的法家、阴阳家、方技家、数术家、墨家、兵家等都受道道家学说的启迪。
道家思想在西方学术界备受推崇,很多学者认为道家思想是西方自由主义的真正源头。《道德经》被西方传教士传入西方后,成为西方最为畅销的外来书种。儒家占据社会统治地位后,给中国做出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传统道德体系和创造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在东亚建立了以儒家文明为主的中华文化圈。儒家和道家本应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双引擎发动机,同为中华传统的基石。
如何理解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的“静”与“俭”的内在联系?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诸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在教育他的儿子诸葛瞻时,写下了流芳百世警言名句,以散文代表作【诫子书】:原“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 做一个德才兼备人的品行,完全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你说话的方式方法,体现了你的情商和修养的高低程度。一个人不要太看重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然就不会有大智大勇,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并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任何知识的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做人得厚道,一个人选择厚道,不是因为这个人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