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车间外面也很热闹。院子里挤满了前来茶厂卖茶叶的人,篮子、口袋里、草帽都是茶叶,茶厂里的货车刚刚收的茶叶在等待师傅们卸茶叶,收茶的茶厂老板娘在前面大声嚷嚷,张某某几斤几两,李某几斤几两……,大家排着不整齐的队,旁边的人称茶的称茶,打包的打包。“停,从这个起开始涨价了!”后面的人一阵骚动,有暗自窃喜的,有嘟囔着的,有叫骂的,吵闹声一片!茶叶园间的采摘,茶叶的老嫩,茶叶的新鲜度,工艺的制作,都是茶叶品质关键,每一个细节,一环扣一环。
好茶叶好品质成色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的价值高低,不同的茶叶它的味道都不一样。一杯好茶,开水冲泡,从它的汤色、口感、香气、醇和度等仔细品鉴,很明显就区分开来!茶乡间传唱的,“明前茶,一片叶一片金”,其实除了形象的说明了明前茶的昂贵价值外,更体会在于明前茶的稀有,和制茶的不易,明前茶的采摘时间也就只有几天的时间,茶芽摘了就没有了,只能待来年!一杯好茶,三峡茶乡,片片茶叶来之不易,勤劳茶乡人用心种茶,制做出的茶闻名于大江南北,芽茶、毛尖、剑毫、碧螺春、峡州碧峰……。
茶叶的成本由鲜叶价格来决定,鲜茶叶价格又由季节,树龄,产地,品种,时间来决定。有些茶叶价格高昂一部分是由游资操作,一部分是产量导致,例如武夷山大红袍母树,雨前一叶一芽产量就那么多,想要多采摘也没有,故而导致价格昂贵。而大部分的茶叶都是灌木,几年的树龄,粗采为主,鲜叶价格一块多钱一斤的都有,基本上八斤鲜茶叶经杀青揉捻等工序会加工成一斤茶叶,故而价格也就低廉。
中国有那么多茗茶,为什么在世界茶叶市场上那么弱鸡?
中国有6大茶类,数千个品种,涉及7万家茶企,13个省份有茶叶种植,有超过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饮茶习惯上千年,如果要说哪个国家有这么大的历史文化和生产量,估计只有中国了。不过现实是:这么多好茶,这么多茶企,一年卖掉的茶叶合计都拼不过立顿,立顿每年的销售在10亿欧元左右。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一是国内行业比较分撒,每个地方都有龙头企业,各省都有茶叶基地,都有茶叶批发市场,对茶叶上下游延伸的非常不够。
其次,虽然中国是茶叶原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茶叶价格拼不过印度茶、斯里兰卡甚至肯尼亚的茶,所以茶农不怎么挣钱,茶企也不挣钱,新三板公司八马茶业以及港股上市公司天福控股等毛利高,但净利润只有约10%。三是茶企普遍规模小,这背后其实是缺乏标准化,你看国内的岩茶光品种就有1127种,铁观音也有几百种,没有标准化,企业无法做出爆款产品,因为只有标准化后,才能规模化和品牌化。
但是,标准化是非常难的,涉及到采摘标准,发酵标准等制作工艺标准,以及审评标准等,并非短时间能建立起来。在规模化方面,由于茶叶行业季节性比较强,一般茶企上了大型设备大多数时间呈现产能闲置的状态。这就是企业茶叶品牌没有做起来的导致的,以往的中国茶企非常注重三公消费群体,自从这个群体消费基本被杜绝后,茶企基本能走平民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