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为“正山堂·普安红”出具了这样的鉴定意见:“外形条索嫩略曲、显锋苗,芽毫显露;色泽光润,金黄黑相同。内质香气似蜜、果、花香、香锐悠长,呈地域香;滋味醇厚、甘润、鲜爽、独具韵味;汤色橙黄、清澈明亮、显金圈;叶底呈金针壮、匀整、软亮、鲜活,呈古铜色。新品地域特色鲜明、创意新颖、原料生态、制作精湛、品质优异。
”石阡苔茶石阡县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产茶区之一,早于汉代已有记载。石阡苔茶的茶树品种是屈指可数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石阡苔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于贵州铜仁石阡县一带。石阡苔茶色泽绿润,栗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滋味醇厚。晴隆翠芽贵州晴隆县在世界茶叶界闻名遐迩,源于一颗迄今约100万年前的茶籽化石。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茶籽化石。晴隆茶叶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晴隆翠芽外形扁直、光滑、匀整、翠绿,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持久,叶底嫩绿、匀整明亮,滋味鲜醇。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茶区,是中国产茶大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产茶区之一。在黔西南晴隆县发现迄今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距今约100万年之久。
贵州省境内古茶树、大茶树资源众多,历史名茶贡茶亦多。贵州省的其余较为知名的茶叶还有:成名于清代,产于贵州毕节市金沙县清池镇一带的清池翠片;成名于清代,产于贵州贵阳市开阳县南龙乡一带的南龙贡茶;成名于清代,产于贵州贵阳市郊黔陶乡赵司村一带的黔陶赵司茶。……另有新创制名茶:产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雷公山一带的雷公山银球茶;产于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梵净山一带的梵净山翠峰茶;产于贵州省贵阳市羊艾农场的羊艾红茶;产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一带的晴隆花贡大叶种红碎茶;产于贵州贵阳市开阳县双流镇一带的双流红碎茶。
……还有贵州独具少数民族特征的吃茶习俗: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至毕节市赫章县(古称“乌撒”地区)一带流传至今的“乌撒烤茶”;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流传的“三幺台”;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一带流传的“土家油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一带流传的“侗乡油茶”。……在此不一一详述。
在福建闽南乃至广东潮汕地区,很多人称喝茶为“吃茶”。可见,在人们心中,吃茶就如同一日三餐般,不仅是平常事,而且很重要。所谓“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大概就是如此。那么,茶叶明明就是冲泡后,品味喝茶,为何要称之为“吃茶”呢?这里头究竟有什么讲究呢?历史典籍上关于“吃茶”的说法究竟源于何时,其实并不可考。
但有一种源自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倒是有几分可信之处。相传,旧时茶农们劳作之余,常常拿大碗来冲泡自己辛辛苦苦采制的茶叶,喝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把茶叶一起喝到嘴巴里。有时候,他们并不会把茶叶吐出来,而是嚼碎了,直接吞入腹中。久而久之,喝茶即“吃茶”的说法便流传开来。实际上,古往今来,茶叶本身就是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天然食材。
唐代以前,在冲泡法还没有正式走向历史舞台之前,先民们常常在饭菜中加入新鲜茶叶或茶叶汁,制成“苦茶粥”。这是名正言顺的“吃茶”。时至今日,茶叶仍然是不少名菜佳肴的必备食料之一。当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茶并非只是茶而已。随着人们逐渐将喝茶视为提升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之一,喝茶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吃茶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隐喻。
在凡尘俗世里,吃茶是一件其乐融融的美事。每日晨起喝早茶,闲暇时三两好友相聚,或是宾来客往,一声“来,吃杯茶!”,既招呼彼此,又瞬间拉近了彼此距离。有时候,吃茶甚至很自然地成了确定男女婚姻关系的媒介。《红楼梦》中,王熙凤曾对林黛玉半开玩笑地说,"你都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可见,吃了茶,就得做人家媳妇。
言下之意,“吃茶”就算是答应了这门亲事。在西方如来的超然世界里,吃茶还是一件充满了佛理机锋的趣事。当年一代宗师赵州古佛对前来参拜的年轻僧人,不管其是否曾经来过,均让对方“吃茶去”,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中。但有造化的僧人却能透过这平平常常的三字箴言中感悟到佛法真谛,终于如梦初醒,心生莲花点化开窍,领悟到佛法的精妙。
时至今日,这三个字仍然是一千多年来最耐人寻味、最具佛学事理的谒语,读懂的人如醍醐灌顶般,突然间洞若观火;读不懂的人,却觉得也没有啥,不就是简简单单三个字吗?可见,吃茶真乃妙趣也。这让我想起了,现代佛学大家赵朴初先生的那句名言:“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此乃,吃茶的真味!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