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们除了茶和酒,还喝什么饮料?
古代在茶、酒之外的饮料实在太多,有些饮料具有药效或者保健的作用,各种花样,所以明代的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就说过:“古人好奇饮,作百花熟水,又作五色饮及冰、蜜、糖、药种种之饮,予以为皆不足尚。”过于奇特、复杂的饮料不在我们讨论之列。我们可以把饮料的概念定义得更纯粹一些,比如材料不要太复杂,比如除了水之外,材料只能有一种或者两种。
用这样严格的标准来看,古代比较常见的饮料有糖水、蜂蜜水、酸梅汤、绿豆汤等等,这些不必细说。明代的《竹屿山房杂部》中收录了几种夏秋季节的饮料,都以“汤”冠名,其中符合我们上述标准的有以下几种:麦汤:把大麦炒熟之后磨碎,筛去糠皮,用烧开的热水浸泡,然后过滤,只留清汁饮用。我们现在也喝大麦茶,可以帮助消化,可以减肥,但是喝法要比明朝时简单得多。
姜汤:生姜切碎,用热开水浸泡,然后滤去姜块,加入糖或者蜂蜜,放凉之后饮用。米汤:把大米炒熟,用热开水浸泡,滤去米粒,加入糖或者蜂蜜调味,冷饮的感觉更佳。凤髓汤:把松仁去皮碾烂,加入热开水中浸泡,过滤之后,加入蜂蜜调味饮用。上述各种都可以冷饮。还有一类称为“熟水类”,热饮的效果比较好。明代的《遵生八笺》中记录了十二种熟水,基本就是在滚开的水中加入味料,比如桔叶熟水、紫苏熟水、沉香熟水、丁香熟水、稻叶熟水、花香熟水等。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古代的人一直是喝茶沫的。那现在茶沫怎么一般不拿来饮用?
现在的茶末一样能饮用,只是和古代的引用方式不同,饮用起来不方便而已。以宋朝为例,饮茶便是吃茶,茶叶磨成茶叶末,还要过箩,唯恐不够细。冲茶用的是点茶法,加沸水冲成膏,把茶膏按量分配再加水,冲成可以喝的茶,茶在水中,如粥,连茶带水都喝下肚一一吃下肚,所以茶末饮用比较方便。从明朝开始实行散叶冲泡,就是我们今天的这种冲泡方式,一枚一枚茶叶或者茶芽,在沸水中冲泡好,只饮水不吃茶。
久而久之,没有吃茶的习惯了。茶叶若再是茶末,冲泡简单,茶水分离比较难,所以,饮用茶末的越来越少,但是,不是没有。茶叶店里买茶,整进散出,来回倒腾,每个箱子底儿都免不了留些茶叶的碎末,丢了舍不得,就把这些茶叶末合在一起,贱价卖出,一般是卖给喝不起茶的穷人,也不全是,有些有钱人还就喜欢喝这些茶末混合茶。这种茶,放在茶壶里,开水一冲,茶叶末满壶飞扬,所以有个雅号叫"满天星”。
茶泡好,倒在茶杯里,壶里的水倒完了,茶叶末也随着水都出来完了,又有一个雅号叫“随壶净”。今天在北京的“张一元”还能买到这种茶。茶叶混合味道不错,扬州人"早晨皮包水”,吃包子,喝茶,茶叶便是双拼,一一两种不同的茶叶混在一起喝。我有一位朋友,茶叶老板,他喜欢喝茶末,春茶上市,买卖大吉,落下茶叶末若干,然后到广西横县,把这些茶叶末加茉莉花好好窨制,便是上好的茉莉花茶,一般的茉莉花茶不会取春茶,他把这种上好春茶末加茉莉花混合一下的茶叶末,乃茶中上品。
他一般也不卖,只是留给自己喝,或送给懂茶的朋友。他说这本来就是一个好东西,卖又卖不上价钱。顾客不认这个,还不如留下自己喝。我国广西的油茶,湖南西部的擂茶,也是把茶叶或者茶末,混合着其他的如芝麻豆子一起下肚。在下喜欢喝茶,到茶山上,从炒茶的老板那里也会要一些炒茶的碎末,茶工们称为“茶灰",若是冲泡得当,喝起来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