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的战地罐头,还有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有个老大爷在山洞里发现一箱东西,刚开始以为是日军留下炸弹,找了懂日文的人看了才知道箱子里面装的是午餐肉罐头,罐头盒上写着生产日期是1942年8月,生产厂家是日本北海道军需部,打开以后肉香扑鼻。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认为电视里说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裤裆藏雷”、“手撕鬼子”这一类神剧太多了,电视剧里面好多东西都是导演瞎编,一点都不靠谱。
那么在二战时候,日军的战地罐头到底怎么样呢?上面的说法到底哪个更接近事实?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日军所以要发动侵略战争,就是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国家富强了,甲午战争打败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有钱了,向西方学习以后变成工业化国家了;一句话,国富民强了;因此才野心膨胀,要学习列强对外扩张了。意思是说,日本有钱了才有恃无恐去打仗。
(当然不是每个国家强大了都会欺负别人,像日本法西斯这样的政权毕竟是少数。)所以说,战争初期,日本军人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那时候日本军人不仅要吃得好,而且很注意营养搭配。日本军部军需处关于日军的伙食专门制定有条条框框。在日本二战博物馆我们看到过日本军需部当年的“红头文件”,文件规定,每个日军士兵伙食标准,每天不少于500克精米、150克糙米、300克肉和250克腌制的菜类。
这倒不是日本政府有多么人道、多么仁慈。而是因为他们要把士兵当炮灰,只有士兵吃好喝好才能给他们卖命。可是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兵发现,供应给他们的罐头分量越来越轻,也越来越难吃。午餐肉罐头里的肉也少得可怜,有时候甚至都闻不到肉味,里面什么都有,牛血、猪血、腐竹、薯块都出来了,就是没有肉。不仅偷工减料,而且味道怪怪的。
知道了是午餐肉罐头,不知道还以为是猪食呢。吃了这些罐头不仅吃不饱,吃了也没有精神,有时候还会反胃、闹肚子呢。可是扔了又舍不得,因为肚子实在饿得慌,只能凑合了,不过那些日本兵是娇生惯养长大的(相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没有受过什么委屈,比起我们的小米饭、红高粱,他们后期的伙食很不错了;但要跟战争初期的日军罐头相比,那简直是霄壤之别了。
为什么日本兵的战地罐头的质量前后差别如此之大?首先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发动侵略战争就是为了侵占别国领土来掠夺资源。日本在开战的时候信心满满,以为日军不可战胜,可以在短期内灭亡中国。可是没想到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国共两党合作抗敌,日军不但没有速战速决,反而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也遇到各国人民抵抗,局面非常被动。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反感,美国政府放弃中立政策开始对日本实行制裁,中断了跟日本的贸易,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美国政府这样一来等于卡住了日本法西斯的脖子,日本狗急跳墙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美日两国开战。美国对日本开战的同时,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这下子日本就真的走上了绝路,死到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