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月生者,次之。非此月数生者,毛必焦卷,骨细小,所以然者,是逢寒遇热故也。其九、十月生者,虽值秋肥,比至冬暮,母乳已竭,草木未生,是故不佳。其三、四月生者,草并茂美,而羔小未食,常饮热乳,所以亦恶。六、七月生者,两热相仍中之,甚恶。其十一月及二月生者,母既多乳,肤躯充满,草虽枯亦不赢瘦,母乳适尽,即得春草,是亦佳也。
” 羊群公母数量的比例也是游牧民族必须要关注的事:“大率十口一羝。羝少则不孕,羝多则乱群。不孕者必瘦,瘦则匪准不蕃息,经冬或死。羝无角者更佳。有角者喜相抵触,伤胎所由也。”(匈奴单于) 据《夷俗记》记载,蒙古族所饲养的牲畜,“大抵马之驹、牛之犊、羊之羔每年一产。产于春月者为佳。羊有一年再产者,然秋羔多有倒损之患,故牧羊者每于春夏时以毡片裹羝羊之腹,防其与牝羊交接也”。
游牧民族普遍认为羊羔产于春季为最好,因为草原冬季过于寒冷,羊羔成活率低。为了保证羊羔产于春季,他们会采用对羊实行人工控制生育期的方法,保证羊羔出生在春天。据记载,蒙古人有“在羊发情季节,将种羊放入羊群时,让两个小孩骑在种羊背上,可保羊群多胎。”的习俗,虽然这并不科学。 (匈奴牧场)早在汉代,做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就有了更科学、简便易行的方法:牡牝分牧。
平时牝羊、牡羊分群放牧,在牝羊发情时,将牡羊放入牝羊群中交配。这种养羊方式便是用人工方法控制羊的生育期,保证子羔的成活率。这种牡牝分牧直至解放后许多牧民们依然采用,他们将牝羊群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放牧,种羊群由专人到很远的地方放牧,平时不准回来,只有到规定时间才把羊赶回来与牝羊交配,然后再往他处放牧。放牧种羊的人一般是单身汉,秋季才将种羊赶回,保证羊羔产于春暖花开时,产下的羊羔很快就能吃上嫩草,免去隆冬产羔冻死的危险。
按照游牧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如果由于不能牡牝分牧,牧民就会给种羊做个兜布,阻止其与牝羊在固定时间以外交配。 苏武在北海便是担负牡牝分牧中放牧公羊的任务,成为一名专门放牧公种羊的人,这些公羊之前很有可能就是在北海那种远离牝羊群的地方放牧的,就是专门为公羊准备的。(苏武回国) 苏武的坚持终于结了善果。
十九年后,汉朝使者在匈奴得知苏武没死,便假称汉朝的皇帝射中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一封帛书,上面明白的标注出苏武在北方沼泽中养羊。匈奴单于让苏武回归故土,只是当年出使时一头青丝,回国时已经须发尽白。 苏武的事迹一直受到后世敬仰,难怪班固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参考史料: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贾思勰:《齐民要术》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徽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