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恒公的结局算是比较惨的那种,侄子周幽王在骊山遭到夷人犬戎杀害,郑恒公恰好此时也在场,于是犬戎也顺便杀了郑恒公。赵葱,刘蒜赵葱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将领,相比起这个个性满满的名字,赵葱作为一个将领表现平平并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事迹,他最终战败于秦名将王翦手中。刘蒜的身家相比起赵葱来说好个不少,刘蒜是汉章帝刘炟玄孙,汉室宗亲,是一个诸侯王。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会出现袁绍袁术这种四世三公的大家族?
四世三公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那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杨修的祖上连续四代官居太尉,却依然没有袁家势力强大,就是因为门生故吏不如他们多。东汉末年的两大四世三公家族太平年间,治国靠文臣,而每个朝代的文臣最高领袖,所任官职又不一样 ,在三国以前,三公一直是地位最尊崇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这一切的始源还是来自于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这是最初的三公。
西汉年间,承袭秦制,虽然有三公,但是以丞相为首,西汉的三公就是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到了东汉,就没有了丞相,虽然有上公之称,但大多是虚职,实际上以太尉、司徒、司空为最高官职,三公下设九卿,分别属于三公管辖,所以又叫三公九卿。东汉末年,有两个有名的四世三公家族,那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袁术、袁绍就出身于汝南袁氏这一个大家族,袁绍的高祖袁安为章帝时期的司徒、曾祖袁敞为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献帝时司徒,一连四代人,出了五个担任三公的高官,所以袁绍、袁术处处以“四世三公”来称呼自家。事实上,除了声名远播的汝南袁氏之外,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也是一个四世三公家族,从杨修的高祖杨震到他的父亲杨彪,这一连四代都曾在东汉官居太尉一职,可谓是每一代都能“继承”这一三公之职。
试想,如果不是东汉灭亡,以杨修的才能,继承祖业,估计也不是难事。三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国之重器的官职,却被世家大族世代把持,这种畸形的政治现象到底是有何而产生的呢?东汉的官僚选拔制度东汉官僚选拔,一般来说,有自下而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两种方式。察举,又叫选举,是两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中的“举孝廉”,有名的曹操,袁术出仕之时,都是通过举孝廉来踏入官场。本来,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顺清廉的意思 ,可是事实上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早已经名存实亡,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可笑局面。真正的被举荐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世家大族,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可是其中五名早已经被当权的贵族勋戚给内定了,真正的名士入选只有一人,这还远远早于三国时期,就已经这样,到了东汉末年,估计六个名额真正靠实力的一个也没有,全部是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