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普洱茶产量来说,古树茶的产量占比不超过5%,分布的地域那么广泛与那么多茶农之间。2006年之前,普洱茶茶市没有古树之概念区分,不管古树与台地都是一起混采摘与制作。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行业危机,茶叶大跌,为重新规划与营造行业,提出茶品分化与升级,这才有了古树茶的市场概念形成,直至2010年后,古树单珠茶的出现。
云南产茶大区内,拥有很大一部分树龄偏大的茶树在2010之前一直存在大面积矮化现象,主要为采摘与管理的便利。而矮化这部分茶树,确一直都不认为是古树。遗漏下来的古树基本生长情况以海拔较高、道路崎岖,人烟稀少之地,由于之前采摘不便利,荒弃而留存。古树茶最合适传统手工制作为什么说古树茶最合适传统手工制作呢。采摘得特殊性,海拔高低不同,环境不同,生长周期不一,成片面积少,无法统一制作时间,这是主要问题。
采用机器杀青主要是以大量生产的前提来提高产量的,没量不符合机器运作的规律,开一次杀青10公斤,运作成本远超人工成本,叶杀不好青。手工杀青的特点1.可以量少操作。2.无量前提成本低。3.操作简单。手工杀青好还是机器杀青好。这个很难定论,普文只能在以上基础说,相对来说机器能够恒定品质。人工特殊性较强,灵性较足。
为什么有人觉得台地茶做出的普洱茶不如古树茶呢?
2003年以前,普洱茶都是用埋籽繁育方式的茶树制作的,因为此时大热供不应求,在年底开始用1979年着力发展的无性生殖良种茶即所谓台地茶做普洱茶。在越陈越香越值钱语系下的普洱茶2007崩塌后,古树茶语系应运而生,这样才产生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物以稀为贵”的观念控制着人们的思维。一般人们会倾向于认为价格越高,商品的品质会越好,心理暗示效应起了作用,导致先入为主地影响到味觉,产生凡事古树就比台地茶好喝的感觉。
其次,古树茶通常在生态条件、内含物协调性和层次感上确实存在先天的优越性,品质、口感确实比现在的台地茶好。但栽培管理好、生态条件好的台地茶,品质也是很好的。第三,台地茶栽培的所谓良种,多数是沿用过去选育适制红茶良种的标准选育出来而大量栽培的。红茶品种品质的化学指标是要求茶多酚含量要高,便于发酵形成更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所以适制红茶的品种,要求酚氨比大。
比较利害的老茶客都是品茶的高手,也是寻茶的老手。其中更有一些老茶客还是一些专家级别实战专家!至于提问者提出的“为什么一些老茶客推崇古树普洱茶或者是纯料普洱茶?”这个问题,我认为每一个茶人,每一个老茶客都存在个人主观的看法。我作为一个老茶客,虽然不完全赞成提问者的断语似的观点,但是,从一些爱茶人循序渐进的追求进度来看,还是认同的。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老茶客都有自己追求的茶,推崇的茶。要是在以前,如果是一个初涉茶的人,绝对是不会一上来就对普洱茶感兴趣。并且,对一个没有喝过普洱茶的老茶客,就是很好的上佳的古树茶纯料普洱茶摆在眼前,也会无视,因为他们心目中很可能只认同龙井茶就是最爱,碧螺春就是最爱……。这是一个消费时代的问题,一个消费圈层问题,也是一个习惯认知问题。
以前评的中国“十大名茶”中,普洱茶是无缘的存在。反而毛尖类的龙井茶,碧螺春,都匀毛尖等等却是人人追求的上佳品种。当然,这些茶叶除了简单易泡外,也是美观好看又美味的佳品,茶人的心头好。原本以来普洱茶一直以来在江南,华南一带不温不火,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可神秘的面纱一旦打开,喜欢探究的人就开始关注普洱茶了,甚至是狂热地追求普洱茶了。
加之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大鱼大肉,饮食肥腻,才让老江南人认为的“粗茶”普洱茶大行其道。虽然普洱茶不完全是粗茶,但毕竟是属于江南人认为的“粗茶”。这些茶的叶片比较大,采摘的也是产量大的毛茶,量大的同时,自古以来还在少数民族中间影响力也很大,是他们不可“一日无茶”的必需品,也是专供给边民和游牧民族的“边销茶”。
普洱茶这“边销茶”的概念,给现在衣食无忧的人们的印象是养人的茶是“粗茶”的概念认知,加之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有粗茶淡饭才是养人的文化观,以及切身体会,切实认同,切实感受。普洱茶的盛行,实际上是本世纪初开始的。人们对它的炒作,让喝惯了“细茶”的人开始转换口味。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强大,追求完美的“细茶”茶人,在认同认可普洱茶的同时,开始寻求更进一步的高阶。
这样的情况下,普洱茶的山头茶,古树茶,纯料茶的概念,就一个一个推演出来了。当然,山头茶,古树茶,纯料茶的好,并不是空穴来风,好的还是好的,优秀的肯定还是优秀的。并且,产业端还在不断地以专业的角度,认真的态度来推广这个问题,宣传这个问题。宣传推广的多了,知道的人也就多了,自然而然中,潜移默化中,情节渲染中……普洱茶就成了“神品”了,让羡慕的人追求,让更喜欢喝的人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