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为作者怎么去解释?怎么去注释?所以,诗歌是不能解释的一种文体,其诗意的美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话又说回来,所有的文学体裁都是相通的,所以最好是不要去注释,哪怕是最轻微的注释都会破坏原有的意境。
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探讨茶知识,了解茶文化。一款茶叶耐不耐泡,主要看3个方面。第一,茶叶自身的品质。品质越好的茶叶,内含物质的含量往往越丰富,那么在合理冲泡的前提下,能够冲泡的次数就会更多,显得更加耐泡。比如福鼎太姥山的高山白茶,海拔高、气温低,茶树为了抵御寒冷,会将更多的养分提供给叶片,进而积累了丰富的内含物质。
又比如平地白茶,低海拔地区的温度高,所以茶树会将大部分养分用于自身的生长,那么能够提供给叶片的养分就会少很多,做成茶叶后,内含物质相对匮乏,不耐泡。第二,茶水比例。以盖碗泡白茶为例,110毫升的标准盖碗(注水量大概为100毫升),标配的白茶投茶量为5克。这是茶圈多年实验后得到的黄金比例,泡出来的茶汤能够符合大多数茶友的口味。
而如果投茶量减少,不仅茶汤味道淡,而且还容易释放过量的内含物质,影响耐泡度。第三,出汤时间。当茶叶与沸水接触的一刹那,内含物质就处在持续释放的过程当中了。一般只需要数秒的接触,就足以释放充足的内质,造就一杯香清甘活的茶汤。所以在喝茶时,推荐大家使用盖碗泡茶,因为盖碗能够比较容易地做到快出水,保证茶味物质的合理释放。
反观茶壶、保温杯,都会造成闷泡,茶叶被浸泡10秒、20秒、30秒,导致内含物质过量释放。一般来说,茶叶中的苦涩味主要来自咖啡碱和茶多酚,鲜爽感来自茶氨酸。而咖啡碱、茶多酚的释放速度快于茶氨酸。快出水的情况下,因为浸泡时间段,所以三种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喝起来是好喝的。而闷泡的情况下,苦涩物质大量释放,不仅打破了茶味平衡,也造成耐泡度的下降。
有些人写诗总习惯注释(生怕别人不懂)你怎么看?
如果在创作当中,引用了某些名人的某句话或者引用了古诗词等,稍加注释,是可以的,方便读者快速去理解。但如果是自己写的,就不必去做更多的解释。读者不傻,尤其是专业人士一眼就会看穿的。倘若非要去注释,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了。而那些总担心别人看不懂的作者,大都是初出茅庐之辈。一则底气不足,二则自以为是。初学作者往往不懂文理,在创作中总觉自己的作品平庸无奇,没有内涵,于是就会无端故意地添加阅读障碍,致使文字陡峭生硬,不合乎逻辑。
而自己却不以为然倒觉聪明。于是加个注释,意在彰显自己的学问渊博。实际上呢,止增笑耳!而真正懂文学的,就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该注释的必须注释,不该解释的一字不提。就拿诗歌而言,它是有延伸含义的。一首好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中解释。你作为作者怎么去解释?怎么去注释?所以,诗歌是不能解释的一种文体,其诗意的美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话又说回来,所有的文学体裁都是相通的,所以最好是不要去注释,哪怕是最轻微的注释都会破坏原有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