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冲浆泥料,关键要认清两点:一、冲进去的浆,到底是什么?作为着色剂附着载体的浆,其实质上就是稀泥浆,属于陶土。烧制后会完全玻化、致密,也就不具备紫砂壶特有的双气孔结构,对于可玩、可赏、可感性也就无从谈及。二、被冲浆的底料的材质是什么?为什么要谈到底料,是因为在紫砂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曾经有过紫砂矿料作为底料,再行冲浆调色的紫砂器出现过。
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紫、拼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客户的定制壶,诸如大红袍、天青泥,多为原矿段泥作为底料,再行冲浆调色的。利用了紫泥、段泥烧结吃温高的特点,胎体内部还是会有一定的气孔结构,把玩也可浆色沁染,品茗也有一定的伺茶性。但目前市场被冲浆的材质多选用外山完全岩化的料,而并非紫砂。因无法烧结,不具备紫砂的双气孔结构效用。
这也正是为什么冲浆之后,再行调砂的原因:一是伪饰冲浆之后,颗粒表面被稀泥浆完全包裹的特征;二是利用再行调砂,具有一定的开气孔结构效用,但与紫砂双气孔结构效用天壤。但凡冲浆,无所谓浆料、底料具体材质是什么,都与本山、原矿紫砂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是否能泡茶,只要不漏汤,毋庸置疑。但是否值得把玩、是否值得赏鉴、是否伺茶可感,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吧!@紫砂泥的传人:文中图示:哪一个是冲浆的呢?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640, "media_id": 51534309602, "thumb_neardup_id": 0, "thumb_width": 360, "vid": "v02016d30000bdvtbr0697ajrrr7fv6g。
科普一下加入人工色素的紫砂是怎样的?
先要说明一下:借助冲浆的技术性手段而人为调色的壶,因底料和浆料都并非紫砂材质,也就不属于紫砂的范畴,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调色的紫砂壶。壶圈里有很多朋友一直在争论:本山、原矿紫砂可以通过「泥配泥」来调色,甚至为此找到古籍记载和明清的老壶来佐证。古籍记载:抟泥之法,密不相传。是指:不同的紫砂矿料加工提炼,精选筛分的方法,因当时的匠人在实践中认知的渐进而各有心法,而非简单的两种或多种不同泥料之间进行调配。
原因其实很简单:不同的紫砂矿料,各自含有的具体成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在窑烧过程中烧结所需的温度区间不同,专业说也就是烧结温域不同,通俗的说也就是吃温的不同;如果不同的紫砂矿料调配在一起,在窑烧的时候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只能就低而不能就高」:窑温高了,吃温低的紫砂泥料就会烧过头,烧过头的泥料在外观上类似烧透的蜂窝煤渣子;但就低则会导致吃温高的泥料烧不熟而无法烧结,水色无法正常表达,就像个生瓜蛋而无天然雅润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