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个人认为,回答问题不是让你听明白,说的都是人话,谁都听的明白。重要的是,答案是可行的,可落地,可操作的。这年头纸上谈兵谁都会,生态化反,拉风投,烧钱补贴养成用户习惯,打价格战弄死对手,各种商战一搜一大把。但是,确定每个人都适合吗?最早家里支持了三十万给我,我家老头子一点点省出来的。然后一步步熬到现在,看好了,是熬不是走。
没资源没资金没人脉,除了自己的专业所长,没有任何优势。这篇回答,是我这几年开店的感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经验,也没有热血沸腾的豪赌,就是一点点熬出来的。一点点的积累客户,谨小慎微的选择产品,哪怕亏钱也要先解决客户的问题。前年是我第一次开车去宜兴淘货,因为整个宜兴都已经跑遍了。在此之前都是坐车到宜兴,然后在坐城乡公交,一个村一个村的靠两条腿去逛,去选品。
一月份下完雪的第二天到宜兴,顶着寒风从十点多,一直走到下午六点多。下雨天,村里出来快七点,公交下班,当地也没有出租车,黑车都没有。拿着手机导航,走了快三个小时,找到住宿的地方。七月份最热的那几天,到福鼎收茶。下午一点多,顶着太阳,沿着县道走两个多小时。后来实在吃不消,蹲路边拦大巴。我比我家老头子好一点,他农村出来去城里上班,除了一身破衣服,其他啥也没有。
普洱茶的发展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普洱茶市场内地的发展简单的划分:1.1997~2007;以大厂为主导,以茶叶嫩度为评级质量标准,为拼配技术为主,产业的主导权在茶商。此时期的普洱茶非常容易出现金融品属性,一是由于拼配的原因,容易做到标准化,不再是一山一味的差异化;二是由于以嫩度为质量标准,大量的台地茶被使用(80年代种植的台地茶大量开始供应),造就量产和质量均匀,而且品饮质量较差;三是大厂主导,容易品牌化。
标准化、大量化、品牌化,这三点造就这个时期的普洱茶更多表现为金融属性,普洱茶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喝的。最后泡沫破灭最后崩盘,大厂进入未来失落的10年。2.2008~2018;中小厂主导,以树龄、地域(山头村寨)来区分质量,讲究一山一茶一味,讲究纯料古树山头茶为主 ,拼配也讲究乔木拼配和不同山头间古树拼配,产业的主导权在茶农。
这个转型时期,大厂无法全面跟进,是被市场抛弃的十年。一是古树和山头茶的产量无法满足大厂生产需要,二是大厂需要放弃擅长的拼配优势,这就放弃自己构筑的竞争优势,古树纯料,相对降低工艺要求,很大程度取决原材料质量,所以无法超高定价;三是无法做到产业定价权,也就无法做到品牌溢价,甚至会损害品牌价值,随着原料端的暴涨,大厂的客户基础和产品定价无法完成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