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判断紫砂泥吸水率的。外山料一般泥性重,砂感弱,烧成温度偏低,结晶度较本山料高,入水不会变哑,相应的透气性也就差了。所以我简单的去判断一款泥料是不是外山料,只需两步,首先看烧成颜色,二是询问烧成温度和气氛。如果颜色偏紫,看起来比较纯,细看颗粒种类和颜色偏少,烧成温度又在2.5号以下,那判断是外山料的可能性会超过90%以上。
紫泥和红泥类的颜色主要是靠铁元素的含量,而段泥类的黄色主要是因为氧化钛的含量多寡,这些元素都是天然形成的,和其他元素都是共生的关系,人工添加的烧成后会比较死板,颜色缺乏一种活性,这点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有机会多看看正宗的原矿料对比才能慢慢积累。另外没有天然的原矿墨绿泥,墨绿泥全都是人工添加的,不存在天然的民国绿。
当年紫砂厂出口紫砂壶,因为当年的隧道窑因为技术原因,窑温普遍不够,烧出来都是花泥,为了提高产品的美观度,所以研究出来了各种添加方法,黑星土就是典型的代表,里面的黑色颗粒不是原生矿,是人工添加的氧化锰,只不过当时研磨的太粗了。很多人都去追厂货,而对于我来说,厂货除了有时间的纪念意义,其实和当下的原矿壶比没啥意义。
也请玩厂货的壶友有点清醒的认识,并不是那时候的泥料好,现在都绝种了。说到厂货,那我们再往更前面推,很多的古壶大家都见过吧,比如那个著名的吴经提梁,那个泥料放到现在其实不是什么好泥料。因为古代的技术能力所限,最开始开采的都是表层土,后来慢慢有了人工开凿窑洞去挖,那和建国都的井深度相比还是天上地下,所以以前的古壶采用的泥料,大部分都属于现在所称的甲泥的范畴,以前做大缸用的。
从生产技术和质量上看,现代的泥料其实优于以前的,当然,外山料和化工料除外,我们只是在本山料的范围里比较。再来谈碳酸钡的问题,碳酸钡是为了解决泥料因陈腐时间不够而导致的花泥的问题出现,也是当年的紫砂厂搞出来的东西。一般烧结之后无析出。市面上很多壶友都嚷嚷着要无添加的,可是把无添加的壶放大家面前,又嫌泥色有黑气,花泥。
这些其实说到底也是消费者逼出来了:又要好看,又要天然,颜色又要纯的,你给我找把试试!什么时候壶友们接受正确的紫砂标准观念,什么时候这个市场才能拨乱反正,水没那么深。泥料方面先说大家感兴趣的化料,大家都只知道市面上有很多的化工壶,但是知道确切的成分的应该不多吧,我把我所知道的和大家说下。如果需要泥料颜色发紫,发黑,暗沉,深紫,那添加的是氧化锰,如今的工艺比紫砂厂当年的可要好的多,氧化锰颗粒粉碎的很彻底,可以均匀分布在泥料之中,肉眼是看不见的,比如紫茄泥,这种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泥我至今没见过原矿的。
如果是需要泥料发红,一般都是添加铁红粉,紫泥中的清水泥,(这种叫法本来就是个错误,后面我再细说),还有使用范围最广阔的红泥类,其中以朱泥最为泛滥。可以说现在不添加铁红的朱泥是少之又少,而没有添加过的,颜色有比较红,甚至是紫红,枣红的,那都是极品,常人难以见得。没有经过训练得人,也不大能分辨的出是否加过,一般加过的颜色红的比较显眼,我们说比较艳,好的朱泥发色就比较稳,就如两个姑娘,一个浓妆艳抹花枝招展,一个略施粉黛大家闺秀。
如果壶友们有幸见过正宗的,以后再分辨就容易的多。接下来是段泥类里,前面我说过的,段泥里的发色的黄主要是由钛元素引起的,所以现在段泥里造假主要是以添加氧化钛为手段,这样一来,段泥颜色才能达到预期。甚至有些练泥户直接拿白泥掺氧化钛冒充段泥,色度随意调节。在尹家等一些低端壶聚集地,你经常能看到颜色如柠檬黄,细看泥色非常纯净的壶,那些就是。
给我的感觉就像用石灰粉做了碗饭吃一样,这种东西我最多用来做烟灰缸。还有很多人喜欢的墨绿泥,也就是添加了氧化钴,大名鼎鼎的民国绿就是如此。以前民国和一厂时期使用的是德国进口的氧化钴料,纯度比较高,所以发色比较讨喜,很多人因此追捧。如今低档的壶里也有用国产钴料,但是配方不对,随意添加,所以发色经常使人惊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