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是不是都是从中国学的呢?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历经西汉、三国、西晋和南北朝,到了唐代饮茶的风俗空前兴盛。“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最先将禅宗传入日本的是荣西和道元两位禅师,公元1191年,荣西从中国回到日本,将禅宗精神传回日本。
而禅宗精神的引入,标志着日本茶道的形成。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佛都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日本茶道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抹茶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吗?它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是一个很有民族自豪感的国家,从文学到饮食,再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都在极力推崇民族文化,并推出了一系列自认为能代表日本文化的“国宝”。但甚至可能连大部分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在这些“国宝”中,很多其实是源自中国的东西。首先要说的就是抹茶。日本号称是世界上最懂得抹茶的国家,他们的许多美食中也都能看到抹茶的身影,但抹茶源自茶道,这两样东西都是在隋唐时期,遣唐使到中国带回来的。
中国人喝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到了隋唐时期,无论是茶的品种还是喝法,都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抹茶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所谓抹茶就是将茶饼用石磨研磨成粉再冲饮。但这种方式因为不如后来的直接冲泡茶叶来的方便,因此渐渐被中国人抛弃,反而是当时来中国学习的日本人学走之后,在其发扬光大。正宗的抹茶,特别是古法的制作太过考究了,普通人实在难以安利。
从茶芽的生长期开始,就要搭设棚架和草席给茶树避光,这样生产出的茶叶苦涩味更少,叶绿素和各类氨基酸含量更高。茶叶在采摘的当天便要经过蒸青、烘焙、筛选等步骤,最后,必须使用石磨,在每分钟60转的速度,19℃的恒温下,缓慢的磨出颗粒大小不到20微米的抹茶。这种方法每小时只能产出40克抹茶,但是由于石磨不会产生高热,磨出来的抹茶不仅没有苦涩味,甚至还会有类似海苔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