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越贵的绿茶越淡,便宜的反而更浓烈?为什么?
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普及一下概念。很多人分不清浓淡寡厚,喝到觉得淡的茶叶,就是不好的。喝到浓的茶叶觉得就是好的。实际上,“浓非厚,淡非薄”。这是一个概念,那么怎么看待绿茶浓淡,寡薄与茶叶的品质关系呢?其实真正要理解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树种大叶种茶树因为茶叶原料中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都大于小叶种,所以一般来说,大叶种肯定比小叶种要浓重很多。
比如绿茶普洱就比绿茶明前黄山毛峰要浓重很多,那么这样的横向对比其实没有意义,对于消费者要选择自己合适的绿茶。2、原料采摘一般来说,明前的原料苦涩味低,而往后因为叶片趋于成熟,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增加,特别是酯型儿茶素带来的苦涩味增加。所以很多时候明前鲜叶给人的感觉是淡。而后期的鲜叶感觉茶味(苦涩味重一些)。
但这里特别提示一下,明前茶的淡,不代表口感上的薄,恰恰各类氨基酸含量高,反而会让绿茶茶汤的厚度和鲜甜度好。而后期的绿茶虽然口感上具备浓重的特点,但完全比不了早期的厚度。3、工艺同一个品种茶叶,同一个时间采摘,工艺上的不同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一般来说适度揉捻的口感大于未揉捻的绿茶;炒青工艺口感重于烘青的绿茶;干燥时火温高的绿茶香气和口感也要重于低温烘干的绿茶。
所以再工艺上的不同,也会带来绿茶口感上轻重的区别。一般个人认为同一种茶叶,同一时间段采摘的情况下我认为:炒青的口感香气要好于烘青的口感,足火的绿茶口感好于第二年干燥绿茶(但低温能保持低沸点的香气,部分花香是低沸点香气),适度揉捻的口感要大于未揉捻的绿茶。好了结合以上三点的描述,最后来回答关于绿茶贵和便宜来判断茶叶是否浓淡,是不完全成立的。
是需要结合工艺、品种之间的区别的。但是,单一品种贵和便宜,是能够确定的。越贵的绿茶一般采摘时间越早,所以口感上会偏淡,但厚度好、鲜爽度更高。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一种绿茶的好和坏。最后提一下,提问者配的绿茶是机器压制的布尖,并非正宗的太平猴魁手工捏尖。可以看我们的捏尖绿茶,带有明显网格纹,口感更为醇厚。恋山堂——专注黄山好茶。
早品种茶与老品种茶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那么多人诋毁早品种茶?
早品种与老品种最大的区别是:发芽的时间与茶叶外观的差异。很多老品种都是清明之前的10天左右才能开采,但早品种可能离清明还有20天就可以开采了,而对于茶农来说,清明前越早采的茶叶就越能卖高价,再加上消费终端对春茶的旺盛需求,越早上市的春茶就越有经济效益。这才是为什么大多数茶农都愿意种早生品种的根本原因。
肆意生长的群体种茶园然后是外观差异。早生品种都经过现代科学技术培育出来的,在芽头外观上会更整齐匀整、芽叶也比较肥壮,内含营养物质也比较丰富;而晚生老品种(一般我们也叫群体种)的芽叶外观不会那么整齐,同期采摘的芽叶看起来会比较凌乱,如果同样的茶品,早种生的干茶外观会比晚生种的好看,晚生种的看起来比较丑。
整整齐齐的早生种茶园再来说说内含营养物质的差异问题。早生种的茶树品种本身的内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但早生种采摘时间早,即生长累积的营养物质稍逊于晚品种,因为晚品种采摘前的生长时间长啊,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晚品种的茶叶滋味比较浓厚、早品种稍清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说早生品种很差,只是相对而言。以龙井为例的对比图还有,其实大家也不算是诋毁早品种茶,大家只是比较反感利用早品种浑水摸鱼的不良行为,以龙井茶为例,龙井43相对群体种来说也属于早品种,但大众对龙井43和龙井群体种的接受度都比较高,因为不管是龙井43还是群体种都属于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规定的茶树品种,但大家对乌牛早(嘉茗1号)这个特早生品种就比较反感,因为乌牛早并不属于龙井茶茶树品种范畴,而且乌牛早在全国泛滥成灾,各大名优绿茶都用乌牛早原料的话就会将原有的中国名优绿茶特色减弱,比如说都用乌牛早做龙井茶和碧螺春,那么著名的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就会有同化的风险,这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中国特色茶叶的发展的,尤其是在中国茶叶资源丰富、茶类众多的背景之下,竞争本就激烈,差异化竞争才是合理的,同质化竞争那是个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