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有云: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翻译出来就是:孔夫子说:“觚已经不像从前的觚啦,我怀念从前的觚啊,那时的觚真漂亮啊!”觚,读作gū,中国古代盛酒的礼器。觚的形状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的形状(上下都圆了)甚至大小都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了。
孔子为什么会说:“觚不觚?觚哉、觚哉!”这样的话?
“觚不觚,觚哉!觚哉! ”语出《论语.雍也》,译为现代汉语即为:“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觚,古代盛酒的器具,也用作祭祀时的礼器,象征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权力。觚的形状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的形状(上下都圆了)甚至大小都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了。孔子看到这个觚,何以发出如此感慨呢?这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说起。
孔子,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正是周王朝统治处于分崩离析、礼崩乐坏的年代。周公旦是周礼的制定者,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孔子是周礼的忠实拥护者、宣传者和执行者。孔子认为,周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尽善尽美,根本不可更动,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包括祭祀礼器的觚的规制也不可改变。
当他看到觚的改变,看到当时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状时,他想到了周礼,想到了他的心目中那个完美的社会制度,那种人与人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自己既感到无力回天,只能是喟然长叹,而又心有不甘,竭尽全力维护礼制,向人们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孔子十分重视“礼”,“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的总的思想倾向是保守的,他终生的信念就是让整个社会恢复到周朝刚建立时的状态,复兴周公姬旦创建的礼乐制度,从此天下太平,不再有战争,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孔子认为,天下的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不再信奉道德,如果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也随波逐流,不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天下将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虽然自己的能力很微小,可能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是如果不去做,那社会就连最微小的希望也没有了,因此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其一生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都在努力宣传和实践他的政治主张。由于孔子的政治主张不符合时代前进的要求,所以其政治实践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他政治思想的合理内核还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邀请大家讨论一下理解和认识?
《论语.雍也》有云: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翻译出来就是:孔夫子说:“觚已经不像从前的觚啦,我怀念从前的觚啊,那时的觚真漂亮啊!”觚,读作gū,中国古代盛酒的礼器。圈足,敞口,长细腰身,上下呈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夏代中晚期),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已不多见。(商代青铜觚)(西周青铜觚)(明朝景泰觚)(清朝青花觚)从上述古董藏品可知,觚的形态、纹饰和质料在不断的演变中。
在孔子生活的东周(春秋)时期,仅仅因为造型与纹饰和西周不同了,质料还没改变呢,孔子就受不了,嚷嚷着要复古。而恢复周礼,正是孔子一生的理想。《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借鉴夏朝和商朝制订的,多么盛大文雅啊!我主张遵循周公制订的礼。
”《论语·述而》中则有这样的记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我只是转述前人的思想而不创造新的,我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彭祖。”由此可见,孔子是拿器物不古说事,表达恢复周礼的愿望。恢复周礼,推行礼治,正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是礼崩乐坏、乱臣贼子蜂起的东周时代,孔子开出的治世药方。